我田粱。”
《魏书》曰:“乌丸地宜东墙,能作白酒。”
○果□七
《山海经》曰:“平丘,……百果所在。”“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子如枣,叶如桃,黄花赤树,食之不饥。”
《吕氏春秋》曰:“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群旁,众帝先升遐者。”
《临海异物志》曰:“杨桃,似橄榄,其味甜,五月、十月熟。谚曰:‘杨桃无蹙,一岁三熟。’其色青黄,核如枣核。”
《临海异物志》曰:“梅桃子,生晋安侯官县,一小树,得数十石。实大三寸,可蜜藏之。”
《临海异物志》曰:“杨摇,有七脊,子生树皮中。其体虽异,味则无奇。长四五寸,色表黄,味甘。”
《临海异物志》曰:“冬熟,如指大,正赤,其味甘,胜梅。”
“猴闼子,如指头大,其味小苦,可食。”
“关桃子,其味酸。”
“土翁子,如漆子大,熟时甜酸,其色青黑。”
“枸槽子,如指头大,正赤,其味甘。”
“鸡橘子,大如指,味甘。永宁界中有之。”
“猴总子,如小指头大,与柿相似,其味不减於柿。”
“多南子,如指大,其色紫,味甘,与梅子相似。出晋安。”
“王坛子,如枣大,其味甘。出侯官越王祭太一坛边有此果。无知其名,因见生处,遂名‘王坛’。其形小於龙眼,有似木瓜。”
《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榴、胡桃、蒲桃。”
刘欣期《交州记》曰:“多感子,黄色,围一寸。”
“□子,如瓜大,亦似柚。”
“弥子,圆而细,其味初苦後甘,食皆甘果也。”
《杜兰香传》曰:“神女降张硕。常食粟饭,并有非时果。味亦不甘,但一食,可七八日不饥。”
○枣八
《史记封禅书》曰:“李少君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
《东方朔传》曰:“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杖击未央殿槛,呼朔曰:‘叱叱,先生来来,先生知此箧里何物?’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林也;朔来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也。’上大笑。帝赐帛十匹。”
《神异经》曰:“北方荒内,有枣林焉。其高五丈,敷张枝条一里馀。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乾之不缩。气味甘润,殊於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力。”
《神仙传》曰:“吴郡沈羲,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见老君,赐羲枣二覆盖,大如鸡子。’”
傅庇《赋》曰:“有枣苦瓜,出自海滨;全生益气,服之如神。”
○桃九
《汉旧仪》曰:“东海之内度朔山上,有桃,屈蟠三各里。其卑枝间,曰东北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荼’,二曰‘郁□’,主领恨鬼: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以食虎。黄帝法而象之,因立桃梗於门户,上画荼、郁□,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於门,当食鬼也。”(□音垒。《史记》注作“度索山”。)
《风俗通》曰:“今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於门,效前事也。”
《神农经》曰:“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
《神异经》曰:“东北有树,高五十压丈,叶长八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核,味和,食之令人短寿。”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令侍女更索桃。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子,形圆色青,以呈王母。王母以四颗与帝,三枚自食。”
《汉武故事》曰:“东郡献短人,帝呼东方朔。朔至,短人因指朔谓上曰:‘西王母种桃,三千年一著子。此儿不良,以三过偷之矣。’”
《广州记》曰:“庐山有山桃,大如槟榔形,色黑而味甘酢。人时登采拾,只得於上饱啖,不得持下,——迷不得返。”
《玄中记》曰:“木子大者,积石山之桃实焉,大如十斛笼。”
甄异传曰:“谯郡夏侯规亡後,见形还家。经庭前桃树边过,曰:‘此桃我所种,子乃美好。’其妇曰:‘人言亡者畏桃,君不畏邪?’答曰:‘桃东南枝长二尺八寸向日者,憎之;或亦不畏也。’”
《神仙传》曰:“樊夫人与夫刘纲,俱学道术,各自言胜。中庭有两大桃树,夫妻各□其一:夫人□者,两枝相斗击;良久,纲所□者,桃走出篱。”
○李一○
《列异传》曰:“袁本初时,有神出河东,号‘度索君’。人共立庙。兖州苏氏母病,祷。见一人著白单衣,高冠,冠似鱼头,谓度索君曰:‘昔临庐山下,共食白李;未久,已三千年。日月易得,使人怅然!’运河後,度索君曰:‘此南海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