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变名篇,解者十有余家,皆不条其九变之目者,何也?盖自“圯地无舍”而下至“君命有所不受”,其数十矣。使人不得不惑。愚熟观文意,上下止述其地之利害尔。且十事之中,君命有所不受,且非地事,昭然不类矣。盖孙子之意,言凡受命之将,合聚军众,如经此九地,有害而无利,则当变之。虽君命使之舍留攻争,亦不受也。况下文言“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其君命岂得与地形而同算也?况下之《地形篇》云“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厥旨尽在此矣。
○张预曰:更变常道而得其利者,知用兵之道矣。】

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贾林曰:虽知地形,心无通变,岂惟不得其利,亦恐反受害也。将贵适变也。
○梅尧臣曰:知地不知变,安得地之利。
○张预曰:凡地有形有变,知形而不晓变,岂能得地之利。】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曹操曰:谓下五事也。九变一云五变。
○贾林曰:五利五变,亦在九变之中。遇势能变则利,不变则害。在人故无常体,能尽此理,乃得人之用也。五变谓途虽近,知有险阻竒伏之变而不由,军虽可击,知有穷蹙死鬬之变而不击,城虽势孤可攻,知有粮充、兵锐、将智、臣忠、不测之变而不攻,地虽可争,知得之难守,得之无利,有反夺伤人之变而不争,君命虽宜从之,知有内御不利之害而不受。此五变者,临时制宜,不可预定,贪五利者,途近则由军,势孤则击城,势危则攻地,可取则争军,可用则受命,贪此五利,不知其变,岂惟不得人用,抑亦败军伤士也。
○梅尧臣:曰知利不知变,安得人而用。
○王晳曰:虽知五地之利,不通其变,如胶柱鼔瑟耳。
○张预曰:凡兵有利有变,知利而不识变,岂能得人之用。曹公言下五事为五利者,谓九变之下五事也,非谓杂于利害巳下五事也。】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李筌曰:害彼利此之虑。
○贾林曰:杂,一为亲,一为难。言利害相参杂,智者能虑之、愼之,乃得其利也。
○梅尧臣同曹操注。
○王晳曰:将通九变则利害尽矣。
○张预曰: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此亦通变之谓也。】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

【曹操曰:计敌不能依五地为我害,所务可信也。
○杜牧曰:信,申也。言我欲取利于敌人,不可但见取敌人之利,先须以敌人害我之事,参杂而计量之,然后我所务之利乃可申行也。
○贾林曰:在利之时则思害,以自愼。一云以害杂利行之,威令以临之,刑法以戮之,巳不二三,则众务皆信,人不敢欺也。
○梅尧臣曰:以害参利,则事可行。王晳曰:曲尽其利,则可胜矣。
○张预曰:以所害而参所利,可以伸巳之事。郑师克蔡,国人皆喜,惟子产惧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后楚果伐郑,此是在利思害也。】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曹操曰:旣参于利,则亦计于害,虽有患可解也。
○李筌曰:智者为利害之事,必合于道,不至于极。
○杜牧曰:我欲解敌人之患,不可但见敌能害我之事,亦须先以我能取敌人之利,参杂而计量之,然后有患乃可解释也。故上文云“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也。譬如敌人围我,我若但知突围而去,志必懈怠,即必为追击,未若励士奋击,因战胜之利以解围也。举一可知也。
○贾林曰:在害之时,则思利而免害。故措之死地则生,投之亡地则存,是其患解也。
○梅尧臣曰:以利参害,则祸可脱。
○王晳曰:周知其害,则不败矣。
○何氏曰:利害相生,明者常虑。
○张预曰:以所利而参所害,可以解已之难。张方入洛阳,连战皆败,或劝方宵遁。方曰:“兵之利钝是常责,因败以为成耳。”夜濳进逼敌,遂致克捷。此是在害思利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恶也。
○李筌曰:害其政也。杜牧曰:恶音一路反。言敌人茍有其所恶之事,我能乗而害之,不失其机,则能屈敌也。
○贾林曰:为害之计,理非一途,或诱其贤智,令彼无臣,或遗以奸人,破其政令,或为巧诈间其君臣,或遗工巧使其人疲财耗,或溃淫乐变其风俗,或与美人惑乱其心。此数事,若能濳运阴谋,宻行不泄,皆能害人,使之屈折也。
○梅尧臣曰:制之以害,则屈也。
○王晳曰:穷屈于必害之地,勿使可解也。
○张预曰:致之于受害之地,则自屈服。或曰,间之使君臣相疑,劳之使民失业,所以害之也。若韦孝寛间斛律光,高颎平陈之策是也。】

役诸侯者以业,

【曹操曰:业,事也。使其烦劳,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李筌曰:烦其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