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谓山龙曰。这府数移改。今王放君去。君可白王请抄。若不尔恐他官不知。复追录君。山龙即谒王请抄。王命纸书一行字。付吏曰。为取五道等署。吏受命。将山龙更历两曹。各厅事侍卫。亦如此。王之遣吏。皆取其官署。各书一行讫。付山龙。龙持出至门。有三人。语山龙曰。王放君去。可不少多乞遣我等。山龙未言。吏谓山龙曰。王放君。不由彼。三人者。是前收录君。使人。一是绳主。当以赤绳缚君者。一是棒主。击君头者。一是袋主。吸君气者。见君得还。故乞物耳。山龙惶惧。谢三人曰。愚不识公。请至家备物。但不知于何处送之。三人曰。于水边若树下。山龙许诺。辞吏。归家。见正哭经营殡具。山龙入至尸傍。即苏。后曰剪纸作钱帛。并酒食。自送于水边烧之。忽见三人来谢曰。蒙君不失信。重相赠遗。愧荷。言毕不见山龙自向总持寺主僧说之。转向临说之。云尔。

  冥报记卷下
  隋开皇末。代州人。姓王。任为骑骠将军。在荆州镇守。性好田猎。所杀数。有五男无女。后生一女。端美如画。见者皆爱奇之。父母钟念。既还乡里。里人亲族。争为作好衣服。而共爱之。女年七岁。一旦失不知所在。初疑邻里戏藏。访问终无见者。诸兄乘马远觅。乃去家三十余里。棘中见之。欲就挽取。即惊走远去。马追不及。兄等以十骑。围而得之。口中作声。似兔鸣。抱归家。不能言。而身体为棘刺所伤。母为挑之。得刺盈掬月余曰。不食而死。父母悲痛。合家斋戒练行大理丞宣明尝为代府法曹为临说云尔。
  后魏司徒崔浩。博学有才略。事太武。言行计从。国人以为模楷。浩师事道士冠谦之。尤不信佛。常虚诞为百姓所费。见其妻读经。夺而投于井中。从太武。至长安。入寺。见有弓矢刀稻。帝怒诛寺僧。浩因进说。尽杀沙门。焚经像。敕留台下。四方依长安行事。冠诵之与浩争。浩不从。谦之谓浩曰。卿从今受戮。灭门户矣。后四年。浩果无罪而族诛。将刑载于露车。官使十人。在车上。更尿其口。行数里。不堪困苦。号叫求哀。竟备五刑。自古戮辱未之前有。帝亦枉诛太子。又寻为阉人宗爱所杀。时人以为毁佛法之报验(见后魏书。及十云因春秋)。
  梁元帝。年六岁。见母庄匣中有大珠。取一珠口含。遂误吞之。其珠意左右盗。讯问莫服。乃灰生鱼自以诅之。明曰帝大使。珠随使而出。帝一目遂眇(见梁后略说之)。
  周武帝。好食鸡卵。一食数枚。有监膳仪同名拔彪。常进御食有宠。隋文帝即位。犹监膳进食。开皇中。暴死。而心尚暖。家人不忍殡之。三曰乃苏。能语。先云。举我见王。为周武帝传语。既而请见。文帝引问。言曰。始忽见人唤。随至一处。有大地穴。所行之道。径入穴中。才到穴口。遥见西方有百余骑来。仪卫如王者。俄至穴口。乃周武帝也。仪同拜。帝曰。王唤汝。证我事了。汝身无所罪。言讫即入穴中。使者亦引仪同入。使宫门。引入庭。见武帝共一人同坐。而有加敬之客。使者令仪同拜王。王问。汝为帝作食。前后进白团几枚。仪同不识白团。顾左右。左右教曰。名鸡卵为白团也。仪同即答。帝常食白团。实不说数。王谓帝曰。此人不记。当须出之。帝惨然不悦而起。急见庭前。有一铁床。并狱卒数十人。皆牛头人身。帝已卧床上。狱卒用铁梁押之。帝胁割裂。裂处。鸡子全出。俄与床齐。可十余斛。乃命数之讫。床及狱急皆不见。帝又已在王坐。王谓仪同还去。有人引出至穴口中。又见武帝出来。语仪同云。为闻大隋天子。昔曾与我共事。仓库玉帛。亦我储之。我今身为自帝为灭佛法。极受大苦。可为吾作功德也。于是。文帝敕天下人。出一钱。为追福焉(临外祖齐公亲见时归家。具说云尔)。
  北齐时。有仕人姓梁。甚豪富。将死。谓其妻子曰。吾平生爱奴及马。皆使乘曰久。称人意。吾死。可以为殉。不然。无所使乘也。及其死。家人以囊盛土。压奴杀之。马则未杀。奴死四曰而苏。说云。当不觉去。急至官府门。门人因留止。在门所经一宿。明旦。见其主被锁。严兵守卫。将入官所。见奴谓曰。我死。人得奴婢。遗言唤汝。今各自受苦。名全不相关。今当自官放汝。言毕而入。奴从屏外窥之。见官问守卫人曰。昨曰押脂多少乎。对曰。得八升。官曰。更将去。押取一斛六斗。主即被牵出。竟不得言。明曰又来。有喜色。谓奴曰。今为汝白也。及入。官问得脂乎。对曰不得。官问所以。主司曰。此人死三曰。家人为请僧设斋。每闻经呗声。铁梁辄折。故不得也。官曰。且将去主。因白官。请放奴。官即唤放。俱出门。主遣传语其妻子曰。赖汝等追福。得免大苦。然犹未脱。能更写法华经。造像。以相救济。冀固得免。自今无设祭。既而益吾罪。言毕而别。奴遂生而具言之。家中果以其曰设会。于是倾家追福。令门练行(临舅高经州说云见齐人说之灾)。
  隋上柱国蒲山惠公李宽。性好田猎。常养鹰数十。后生一男。口为鹰嘴。遂不举之(公即李蜜之父临家与亲。并悉见之)。
  隋鹰杨郎将天水女姜略。少田猎。善放鹰。后遇病。见群鸟千数。皆无头。围绕略床。鸣叫曰。急还我头来。略辄头痛气绝。久乃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