帔。王维诗。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王少伯诗。手巾花迭?毛净。香帔稻畦成。袈裟。内典作股?毛。盖西域以毛为之。又名逍遥服。又名无尘衣。然未及袈裟之原也。陈养吾象教皮编云。迦罗沙曳。僧衣也。省罗曳字。止称迦沙。葛洪撰字苑。添衣作袈裟。 【 或作毛。作股?毛】 一名无垢衣。一名忍辱铠。一名销瘦衣。一名离尘服。一名莲花服。一名福田衣。一名水田衣。一名稻畦帔。一名逍遥服。一名无尘衣。一名去秽衣。一名离染服。乃知袈裘之原。始于迦罗沙曳。至葛洪始加衣字也。
五铢衣
h林伐山又云。博异志。天女衣六铢。又曰五铢。北里志。玉肌无轸五铢轻。若以为天女玉肌之衣。不知诸天人皆衣五铢、六铢。不独天女。且有三铢、一铢、半铢者。不独五六。阿舍经云。忉利天衣重六铢。炎摩天衣重三铢。兜率陀天衣重一铢半。化乐天衣重一铢。他化自在天衣重半铢。又云。天衣飞行自在。天衣。衣如非衣。光色具足。不可名也。韵注。十黍为累。十累为铢。八铢为锱。二十四铢为两。五铢、六铢、尚未及半两。微乎轻矣。
三教
魏道武除沙门。法令至严酷矣。乃其太子晃不谓然。密密弛缓。故道武没后。其法愈盛。崇奉愈益隆。辟如烧山一番。山之草木更茂。三教之并行久矣。其能除乎。又可以口语辟乎。
宋晁文公以道。欲将儒、释、道、合一著书。曰法藏碎金。凡数万言。不出此义。继作道院集三卷。过八十。又为耄志余书。湛师以为觅正法眼可恨。然则三教合一之说。今人不过拾其唾余耳。乃诧以为异。何耶。
三教互相攻击。此低秀才、泼和尚、痴道士识见。儒者能容之、用之。暗禁末流。方见广大。
自浮屠黄冠而改儒为仕宦者不少。惟唐韦渠牟。京兆万年人。少警悟。工为诗。李太白异之。授以乐府。去为道士不终。更为僧。已而复冠。仕至太常卿。盖涉历三教。然于义俱不甚解也。而躁最为时所薄。
天下之变幻莫甚于释。次则道术。而儒家独稀。抑儒者之说平实。原不露奇为胜。而业为儒者。耻以奇自见。以此差足胜二氏乎。然二氏不可废。以奇济平。则平乃尽变。益见为奇。故儒犹青天白日也。二氏则日之珥、月之华。以及云雨露雷。总之。皆天也。离而废之。不成为天。合而混之。丽天者又几无辨矣。
小佛像
建平均亭里中。唐时。虎衔一小佛像置于时山之巅。有朱道人建庵以奉之。至今灵验。
大士涌出
至正元年闰五月一日。华亭县修竹乡四十三保朱谢里民家。竹林中忽见大士一。身从地涌出。质类芝菌。形如雕琢。光彩照人。数百里中。一时倾动。其地立大悲阁。
佛牙
万历辛卯。浙僧真淳。得佛牙于天台山中。献于管东溟。时陆五台为南尚书。管以转属。陆大喜。雕紫檀小浮屠。笼以金丝文龛。送入天界寺。
布袋
布袋和尚。唐僧。闽人。或问。年几何。曰。此袋与虚空齐年。化后。复见于东阳。
遗蜕
无量寿佛遗蜕在广西全州。张口眼。露二齿。舁入城西。汗出如注。以巾拭之皆湿。后毁于火。僧拾遗烬。和泥像之。舁入城。汗出如旧。又全州临江一峭壁。凡数十级。半壁有一木柜。岁久不腐。人称兵书匣。嘉靖中。遣南昌姜御史儆访异书入全。张云梯。募健卒探取。乃一棺。中函头颅甚巨。二锯牙垂口外。如虎豹然。持其骨下。卒暴死。姜仍以原所瘗之。
长耳和尚
定光佛。初为和尚。号法真。耳长九寸。上过于顶。下可结颐。吴越王宾礼之。居定光院。既寂。漆遗蜕。目翕口微张。以院为寺。正殿居中。龛蜕居左。覆以楼。殿屡毁。不及楼。
愿得地
地藏菩萨。姓金。名乔觉。新罗国人。在池州东岩修习久。土人闵欲斋之。地藏谢不愿。愿得一袈裟地。闵许之。明日以袈裟冒之。凡四十里。闵即付之。举家悉成正觉去。
舍宅之始
舍宅为寺。自吴吕蒙始。今建安之开元禅寺。是也。或云。其子孙为之。
两京诸寺
慈寿寺。在阜城门外八里。太监谷大用故地也。圣母宣文皇太后所建。始于万历四年。至六年秋成。殿宇壮丽。僧房罗列。一塔耸出云汉。四壁金刚。攫如生。可畏。至今想之。隐隐眉睫间。如西天龙华境界。
京城西香山碧云寺。瑰壮靡丽。正德中。于经大所造。经为御马监太监。以便给得幸上。请赠父泰为锦衣卫都指挥使、母王氏夫人。复导上于通州张家湾等。榷商贾车舟之税。极为苛悉。岁入银八万之外。即以自饱。斥其余羡。为寺于香山。而立冢域于后。所费金以万万计。上亦亲幸焉。故为之赐额及?。而经后随上南幸。其宠亚于诸贵。会上得疾久。多所恚恶。一日。忽厌经而逐之。尽革其官与所赐蟒玉。使辫发从小。受翰林师教诲。嘉靖初。下狱瘦死。籍其家。而寺与墓独存。
南京三大寺为钟山灵谷寺、凤山天界寺、聚宝山报恩寺。五次大寺。摄山栖霞寺、天竺山能仁寺、牛首山弘觉寺、鸡鸣山鸡鸣寺、卢龙山静海寺。并中x、小x、共一百六十。最小者不与。视六朝四百八十。盖有间矣。
报恩寺有琉璃塔及殿屋。皆庄严雄伟。盖悉成祖宣庙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