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文部汇考
  周
周诸侯国皆设师氏保氏为师儒之官
按周礼天官大宰之职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三曰师
以贤得民



郑康成曰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 黄
 氏曰师掌教之官卿大夫师氏保氏也 吕氏曰
 师言贤而不言道身即道也莫重于儒莫尊于道
 至于师而二名皆不立焉师之任易乎哉
四曰儒以道得民



郑康成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黄
 氏曰儒学士也通乎其下传道授业者
  汉
汉制郡国置文学掾
按杜氏通典经学博士汉郡国皆有文学掾
武帝  年立天下郡国学校官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文翁传武帝时令天下
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平帝元始三年设学校置经师一人
按汉书平帝本纪元始三年立学官郡国曰学县道
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庠序
置孝经师一人
  北魏
献文帝天安元年诏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

按魏书献文帝本纪天安元年九月己酉初立乡学
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 按高允传
显祖诏允曰庠序不建道肆陵迟朕纂承大业欲置
学官于郡国使进修之业有所津寄卿宜与中秘二
省参议允表请制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
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
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
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其博士取博关经典世
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年限四十以上助教亦与博士
同年限三十以上若道业夙成才任教授不拘年齿
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
次及中第显祖从之郡国立学自此始也
  唐
唐制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
按杜氏通典唐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
教授学生多寒门鄙儒为之


助教学生各有差
元宗开元二十六年敕州县每乡各置一学择师教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唐开元二十
六年□州县每乡之内各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

  宋
仁宗景佑四年诏藩镇立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景佑四年诏藩
镇始立学他州勿听
宝元元年令大郡立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宝元元年颍
州守臣蔡齐请立学时大郡始有学而小郡犹未置

庆历三年五月丁亥置武学八月戊午罢武学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按职官志庆历三年诏置
武学于武成王庙以阮逸为教授八月罢武学以议
者言古名将如诸葛亮羊祜杜预等岂专学孙吴故

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按职官志庆历四年诏诸
路州军监各令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
自是州郡无不有学始置教授以经术行义训导诸
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不如规者委运司及长史
于幕职州县内荐或本处举人有德艺者充
神宗熙宁四年置京东诸路学官
按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朔罢诗赋及
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置京东西陕西河东
河北路学官使之教导
熙宁五年诏复置武学于武成王庙
按宋史神宗本纪熙宁五年六月乙亥置武学 按
职官志熙宁五年枢密院言古者出师受成于学文
武张弛其道一也乞复置武学诏于武成王庙置学
熙宁六年四月己未诏置诸路学官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按职官志熙宁六年诏诸
路学官委中书门下选差至是始命于朝廷
熙宁八年令立教授试法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初内外学官多
朝廷特注后稍令国子监取其旧试艺等格优者用
之熙宁八年始立教授试法即舍人院召试大义五

元丰元年令设州府学官共五十三员诸路惟大郡
有之军监未尽置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云云
元丰 年令设小学置职事教谕二人学长二人集
正二人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元丰官制小学
置职事教谕二人掌训导及考校责罚学长二人掌
序齿位纠不如仪者集正二人掌籍诸生名氏纠程
课不逮者
元丰七年令诸州无教官长吏选在任官兼之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元丰七年令诸
州无教官则长吏选在任官上其名而监学审其可
者使兼之
哲宗元佑元年诏国子司业各举学官二人自是列
郡各置教官
按宋史哲宗本纪元佑元年二月甲寅诏侍从御史
国子司业各举经明行修可为学官者二人 按职
官志诏齐庐宿常等州各置教授一员自是列郡各
置教官
元佑 年令罢试教官须命举则论荐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元佑中罢试法
已而论荐益众乃诏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