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励志行修儒术以先父产业
数百万让孤兄子永元十五年和帝幸南阳准为郡
功曹召见帝器之拜郎中从车驾还宫特补尚书郎
邓太后临朝儒学陵替准乃上疏曰臣闻贾谊有言
人君不可以不学故虽大舜圣德孳孳为善成王贤
主崇明师傅及光武皇帝受命中兴群雄崩扰旌旗
乱野东西诛战不遑启处然犹投戈讲息马论道
至孝明皇帝兼天地之姿用日月之明庶政万机无
不简心而垂情古典游意经每飨射礼毕正坐自
讲诸儒&#听四方欣欣虽阙里之化矍相之事诚不
足言又多征名儒以充礼官如沛国赵孝琅邪承宫
等或安车结驷告归乡里或丰衣博带从见宗庙其
余以经术见优者布在廊庙故朝多皤皤之良华首
之老每燕会则论难bb共求政化详览群言响如
振玉朝者进而思政罢者退而备问小大随化雍雍
可嘉期门羽林介胄之士悉通孝经博士议郎一人
开门徒众百数化自圣躬流及蛮荒匈奴遣伊秩訾
王大车且渠来入就学八方肃清上下无事是以议
者每称盛时咸言永平今学者盖少远方尤甚博士
倚席不讲儒者竞论浮丽忘謇謇之忠习之辞
文吏则去法律而学诋欺锐锥刀之锋断刑辟之重
德陋俗薄以致苛刻昔孝文窦后性好黄老而清静
之化流景武之间臣愚以为宜下明诏博求幽隐发
扬岩穴宠进儒雅有如孝宫者征诣公车以俟圣上
讲习之期公卿各举明经及旧儒子孙进其爵位使
缵其业复召郡国书佐使读律令如此则延颈者日
有所见倾耳者月有所闻伏愿陛下推述先帝进业
之道太后深纳其言是后屡举方正敦朴仁贤之士
准再迁御史中丞永元之初连年水旱灾异郡国多
被饥困准上疏曰臣闻传曰饥而不损兹曰太厥灾
水春秋谷梁传曰五谷不登谓之大侵大侵之礼百
官备而不制群神祷而不祠由是言之调和阴阳实
在俭节朝廷虽劳心元元事从省约而在职之吏尚
未奉承夫建化之理由近及远故诗曰京师翼翼四
方是则今可先令太官尚方考功上林池&#诸官实
减无事之物五府调省中都官吏京师作者如此则
化及四方人劳省息伏见被灾之郡百姓雕残恐非
赈给所能胜赡虽有其名终无其实可依征和元年
故事遣使持节慰安尤困乏者徙置荆扬孰郡既省
转运之费且令百姓各安其所今虽有西屯之役宜
先东州之急如遣使者与二千石随事消息悉留富
人守其旧土转尤贫者过所衣食诚父母之计也愿
以臣言下公卿平议太后从之悉以公田赋与贫人
即擢准与议郎吕仓并守光禄大夫准使冀州仓使
兖州准到部开仓廪食慰安生业流人咸得苏息还
拜巨鹿太守时饥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户且尽准课
督农桑广施方略期年间&#粟丰贱数十倍而赵魏
之郊数为羌所钞暴准外御羌寇内抚百姓郡境以
安五年转河内太守时羌复屡入郡界准辄将兵讨
逐修理坞壁威名大行视事三年以疾征三转为尚
书令明习故事遂见任用元初三年代周惕为光禄
勋五年卒于官
  宋登
按后汉书本传登字叔阳京兆长安人也父由为太
尉登少传欧阳尚书教授数千人为汝阴令政为明
能号称神父迁赵相入为尚书仆射顺帝以登明识
礼乐使持节临太学奏定典律转拜侍中数上封事
抑退权臣由是出为颍川太守市无二价道不拾遗
病免卒于家汝阴人配社祠之
  董和
按蜀志本传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其先本巴郡
江州人汉末和率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以为牛@
江原长成都令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
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
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
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吏民
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璋听留二年还迁益州
太守其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
信之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
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
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
日家无儋石之财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
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
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跷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
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
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
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
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
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
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其
追思和如此
  马良
按蜀志本传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
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
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
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
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夫
变用雅虑审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