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汾阳,改名深谷岭。
《十二州志》云:晋阳有羊肠,蟠曲在其西北九十里也。
又《隋图经》曰:失山去万谷根山二十里,头上有石墟,魏太武避暑之所,羊肠坂在焉。
郡山
《後魏兴国土地记》曰: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识。
婴山
《隋图经》曰:婴山,为并州之主。
牢山
又曰:牢山,在太原县东北。
《后魏书》曰:刘聪遣子粲袭据晋阳,猗庐救之,遂猎于寿阳牢山阳,检阅皮肉,山为之赤也。
介山
《并州记》曰:介山,一名横岭。
《左传》曰:僖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及禄,遂与母偕隐而死。晋侯求不获,以绵上田封之。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杜注曰: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也。
静岩山
《郡国志》曰:灵石县有静岩山,在东北二十里,即太岳也。下有五龙泉,即文公封介子推绵上之田是也。
风山
《水经注》曰:河水南经比屈县故城西,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而略无生寒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
管涔山
《水经注》曰:管涔山,汾水所出,土人亦云箕管山,见多菅草,或以为名,又为管子山。
《前赵录》云:刘元海族子曜,尝隐避於管涔之山,夜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辉非常,背有铭云“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随时变为五色也。又有三城堆,故县城於此置也。又有汾阳宫,隋大业四年置,隋末废也。又有汾水出山阳。
《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至于河。
《十二州记》云:汾水出周五县之燕京山。盖管涔之异名也。
五台山
《水经注》曰:五台山,其山五峦巍然,故曰五台。晋永嘉三年,雁门郡人五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中人为先驱,因而不返,遂宁岩野,往还之士稀有望见其村居者,至诣寻访,莫知所在,故俗人以为仙者之都矣。中台之山,山顶方三里,西北陬有一泉水不流,谓之太华泉,盖五台之层秀。《仙经》云:“此山名为紫府,仙人居之。”其九台之山,冬夏常冰雪,不可居,即文殊师利常镇毒龙之所。今多佛寺,四方僧徒善信之士,多往礼焉。
谒泉山
《隋图经》曰:西河谒泉山,一名隐泉山,有石室,子夏退居之所。
《水经注》曰:谒泉山,俗云阳雨愆时,谒祷是应,故得其名。
悬瓮山
《郡国志》曰:悬瓮山,一名龙山,亦名结绌山。多镉悖食之不骄。晋水出焉。又有象山。《前赵录》云:“刘聪征刘琨不克,略晋阳,逾象山而归也。”又汾水自阳曲县界流入,南过晋阳县,晋水从县南流注之。又有洞过水西入于汾,晋水下口也。又有晋祠。《水经注》曰:“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姚最《序行记》云:高详天保年中,大修楼观。
五指山
李穆叔《赵记》曰:醐醒舳北有五指山,岩石孤耸,上有一手一足之迹,厥大如箕,指数俱全。
又《郡国志》云:北齐宣王遣人量之,长七尺。
又《十六国春秋》云:石勒当生之时,此山上草木皆为铁骑之形。
纥真山
《冀州图经》曰:纥真山,在城东北,登之望桑乾代郡,数百里内宛然。
又《郡国志》云:望之数百里内,夏恒积雪,故彼人语曰:“纥真山头凉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又有神泉,人歌曰:“纥真山头有神井,入地千尺绝骨冷。”是山北十里,有白登山。
元姬山
《冀州图经》曰:元姬山,在马邑。《後魏书》云:“道武侍人姓李,善讴歌,死葬此山,魏主思之,乐府为之曲,其曲存焉。”
白登山
《冀州图经》曰:白登山,在定襄县东北,汉高所困之处,上有台,因山为名。
火山
《冀州图经》曰:火山,在定襄县西五里。
《水经注》曰:西溪水,源出火山,山上有火井,南北七十步,深不见底,炎热上睿常若雷之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其山一名焚台,井东五六尺,有汤井,井广轮与火井相状,热势亦同。东有火井祠,岁时祀之。井北百步,有东西谷,广十许步。南岸下有风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亦凛冽。
三山
《隋图经》曰:河东都三山,即舜所耕历山也。《禹贡》所谓“壶口雷首至於太岳。”壶口山在慈州,太岳在晋州,雷首在河东界。此山有九名,谓历山、首山、薄山、襄山、甘枣山、渠猪山、独头山、而山等名。又汤伐桀,升自而之所。
稷山
《隋图经》曰:稷山,在绛郡,后稷播百嫌诖松健R唷蹲笫洗》谓“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此也。
《後魏书》曰:高凉山,隋以後又为稷山。
霍山
《隋图经》曰:霍山,在洪洞县东北,霍水出焉。
《水经注》云:发源成潭,潭阔七十步,而不测其深。
《尔雅》云:霍山之珠玉焉。
又有圣人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