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奏封禅。诏曰:“灾异连仍,日月薄蚀,百姓怨叹,而有事于太山,纹呤二代编录,以羊皮杂貂裘,何强颜耶?”
《晋书□礼志》曰:魏明帝黄初中,护军蒋济表曰:“夫帝王大礼,巡狩为先;昭祖扬祢,封禅为首。是以自古革命受符,未有不蹈梁父、登太山,刊无竟之名,纪天人之际者也。宜下公卿,广撰其礼,卜年考时,昭告上帝,以副天下之望。”帝诏曰:“闻蒋济斯言,使吾汗出流足。自开辟以来,封禅者七十馀君耳,故太史公曰:虽有受命之君,而功有不洽,是以中间其远者千有馀年,近者数百载,其仪阙不可得记。吾何德之修,敢庶兹乎?济岂谓世无管仲,以吾有桓公登太山之志乎?吾不敢欺天也。济之所言,华则荣矣,非助我者也。公卿侍中尚书侍省之而已,勿有所议。”天子虽拒济议,而实使高堂隆草封禅之仪,以天下未一,不欲便行大礼。会隆卒,不复行之。(《魏志》曰:帝闻隆没,叹曰:“天不欲成吾事,堂生舍我亡也。”)
又曰:武帝平吴,混一区宇。太康元年,卫系壬媳砬敕忪。诏曰:“此盛德之事,所未议也。”
又表曰:“唐虞三代,济世弘功之君,莫不仰承天休,俯协人志,登圆丘,履梁父,未有辞焉者,盖不可让也。今陛下勋高百王,德无与二,茂绩宏规,巍巍之业,固非臣等所能究论。而圣旨劳谦,屡自抑损,时至弗应,推美不居。阙皇代之上仪,塞灵祗之款望,使大晋之典谟,不同风於三五。臣等诚不敢奉诏。”诏曰:“方当共思弘道,以康庶绩,且俟他年,无所纷纭也。”
沈约《宋书□礼志》曰:永初三年,高祖将北扫戎狄,浑一天宇,会计洛阳秩礼名岳。群臣窃相谓曰:须王振旅饮至,陇朔无尘,当议奏封禅,修升中之礼。缙绅闻者,咸曰宜然。自汉光武登封之後,斯绝矣。
孙言《宋书》曰:袁淑为吏部郎。太祖元嘉二十六年,大举北讨,淑侍座,从容曰:“盛王令典废坏永久,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使声齐七十二代。”帝曰:“盛德之事,何足以当之。”
《隋书□志》曰:封禅者,高厚之谓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增太山之高,以报天也;厚梁甫之基,以报地也。昭天之所命,功成事就,有益於天地,若天地之更高厚云。汉光武中兴,聿尊其故。晋宋梁及陈,皆未遑其议。後齐有巡狩之礼并登封之仪,竟不之行也。开皇十四年,群臣请封禅,高祖不纳。晋王又率百官抗表固请,帝命有司草仪注。於是牛弘、辛彦之等创定其礼,奏之。帝逡巡其事曰:“此事体大,朕何德以堪之?但当东狩,因拜岱山耳。”十五年春,行幸兖州,遂次岱山,为坛如南郊。
《唐书》曰:贞观中,房玄龄议曰:“汉建武中封禅,用元封故事,封太山於圜台上,四面皆立石阙,并高五丈。有方石再累,藏玉牒书。石检十枚,於四边括之,东西各三,南北各二。外设石封,高九丈,上加石盖,周设石距十八枚,如碑之状。去坛三步,其下石跗,入地数尺。今按:封禅者,本以成功告於上帝。天道崇质,义取醇素,故藉用藁秸,樽以瓦С。近代此法不在经诰,又乖淳朴之道,定议除之。按:梁甫是谓梁阴,近代设坛於山下,乃乖处阴之义。今定禅礼,改坛位於山北。
又曰:贞观六年,文武百官以初平突厥,盛德被於海内,又年侠鄣牵表封太山。太宗谓侍臣曰:“朕每见众议以封禅为盛事,劝朕行之。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阙封禅之礼,亦可以比德於尧、舜。昔始皇为合天心,自称皇帝,登封岱宗,奢侈自矜;汉文竟不登封,而躬行俭约,刑措不用。今皆称始皇为暴虐之主,汉文为有德之君。以此而言,无假封禅。”
又曰:高宗麟德二年十月,司礼太常伯刘祥道上疏请封禅。丁卯,将封太山,发自东都。三年正月戊辰朔,车驾至太山,亲祀昊天上帝於封祀坛,以高祖、太宗配飨。己巳,帝升山,行封禅之礼。庚午,禅於社首,祭皇地祗,以太穆太皇太后配飨,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辛未,御降禅坛。壬申,御朝觐,受朝贺,改元乾封。
又曰:麟德三年,登封太山。先是,皇后抗表曰:“封禅旧仪:祭皇地祗,以太后昭配。而皆以公卿行事,详求至理,有紊徽章。望以展礼之日,总率六宫、内外命妇,亲奉奠献。”从之。至时,遂以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帝行初献之礼,毕,执事者皆趋下,而宦者执帷,皇后率六宫以升,行礼,登。歌帷外,王公以下就位於山足,帷皆用锦绣。在位者瞻望,或诮焉。
又曰:永淳二年,上以风眩转加,停封中岳。上自东封之後,皇后盛赞行中岳之礼,每下诏,辄年饥寇至而罢。於是嵩山之下,营奉天宫,以为有事之渐。时有童谣曰:“嵩高凡几层,不畏登不得,但畏不得登。”及是,礼物毕备,竟以疾加而还。
又曰:则天后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上登封于嵩岳,大赦天下,改元,大小6『ィ禅于少室山。
又曰:开元登封,祀昊天上帝于太山,以高祖神尧皇帝配享。上冕裘升坛,奉骤档煜祝命有司享五帝百神於山下坛。礼毕,上乃饮福酒。中书令张说进称:“天赐皇帝太一神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