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告死罪,自有别制。唯诬告人流罪以下,前人未加拷掠,而告人自引虚者,得减反坐之罪一等。若前人已拷者,无问杖数多少,然後引虚,即不合减。“即拷证人亦是”,谓虽不拷被告之人,拷傍证之者,虽自引虚,亦同已拷,不减。其诬告期亲尊长以下,及奴婢、部曲诬告主之外祖父母以上,虽即引虚,各不合减。
问曰:律云:“前人未加拷掠,而告人引虚,减一等。”未知前人已经断讫,然後引虚,合减以否?
答曰:律文但言“已加拷掠”,不言事经断讫。拷讫已伤,律有成制;断讫未损,理合减科。若事经奏讫,不合追减。及已役、已配,亦是已损已伤前人,计与拷掠义同,不在减科之例。
345.告祖父母父母
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谓非缘坐之罪及谋叛以上而故告者。下条准此。)
【疏】议曰: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注云“谓非缘坐之罪”,缘坐谓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告亦无罪,缘坐同首法,故虽父祖听捕告。若故告馀罪者,父祖得同首例,子孙处以绞刑。下条准此者,谓告期亲尊长,情在於恶,欲令入罪而故告之,故云“准此”。若因推劾,事不获免,随辩注引,不当告坐。
即嫡、继、慈母杀其父,及所养者杀其本生,并听告。
【疏】议曰:嫡、继、慈母者,《名例》并已释讫。此等三母杀其父,及所养父母杀其所生父母,并听告。若嫡、继母杀其所生庶母,亦不得告。故律文但云杀其父者听告。
问曰:所生之母被出,其父更娶继妻,其继母乃杀所出之母,出母之子合告以否?
答曰:所养父母,本是他人,杀其所生,故律听告。今言出母,即是所生,《名例》称:“犯夫及义绝者,得以子荫。”即子之於母,孝爱情深,顾复之恩,终无绝道。继母杀其亲母,准例亦合听告。
又问:嫡、继、慈母,有所规求,故杀子孙,合得何罪?又,子孙得自理诉以否?此母或被出,或父卒後行,若为科断?
答曰:子孙之於祖父母、父母,皆有祖父子孙之名,其有相犯之文,多不据服而断。《贼盗律》:“有所规求而故杀期以下卑幼者,绞。”论服相犯,例准傍期;在於子孙,不入期服。然嫡、继、慈、养,依例虽同亲母,被出、改嫁,礼制便与亲母不同。其改嫁者,唯止服期,依令不合解官,据礼又无心丧,虽曰子孙,唯准期亲卑幼,若犯此母,亦同期亲尊长。被出者,礼既无服,并同凡人。其应理诉,亦依此法。
●卷二十四 斗讼(16)
346.告期亲尊长
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其告事重者,减所告罪一等;(所犯虽不合论,告之者犹坐。)即诬告重者,加所诬罪三等。告大功尊长,各减一等;小功、缌麻,减二等;诬告重者,各加所诬罪一等。
【疏】议曰:“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依《名例律》:“并相容隐,被告之者,与自首同;告者,各徒二年。”告事重於徒二年者,“减所告罪一等”,假有告期亲尊长盗上绢二十五疋,合徒三年,尊长同首法免罪,卑幼减所告罪一等,合徒二年半之类。注云“所犯虽不合论”,谓期亲以下,或年八十以上,十岁以下,若笃疾,犯罪虽不合论,而卑幼告之,依法犹坐。即诬告期亲尊长,得罪重於二年徒者,“加所诬罪三等”,假有诬告期亲尊长一年半徒罪,加所诬罪三等,合徒三年,此亦是“计加得重於本罪,即须加。”“告大功尊长,各减一等”,谓告得实,徒一年半;重於徒一年半者,即减期亲罪一等。假有告大功尊长三年徒,减期亲一等,处徒二年。告小功、缌麻尊长,虽得实,同减期亲二等,合徒一年;告事重者,亦减期亲尊长二等。假有告三年徒,虽实,徒一年半之类。“诬告重者”,谓诬告大功、小功、缌麻重者。“各加所诬罪一等”,假有诬告大功尊长一年半徒,加所诬罪一等,合徒二年;诬告小功、缌麻尊长徒一年罪,亦加所诬罪一等,徒一年半之类。
即非相容隐,被告者论如律。若告谋反、逆、叛者,各不坐。其相侵犯,自理诉者,听。(下条准此。)
【疏】议曰:小功、缌麻,非相容隐,被告之者,不得同於首原,各依律科断,故云“被告者论如律。”“若告谋反、逆、叛者”,谓期亲尊长以下,犯谋反、逆、叛三事,以其不臣,故虽论告,不科其罪。“其相侵犯”,谓期亲以下、缌麻以上,或侵夺财物,或殴打其身之类,得自理诉。非缘侵犯,不得别告馀事。注云“下条准此”,谓下条“告缌麻以上卑幼”,虽有罪名,相侵犯,亦得自理。
问曰:告期亲尊长窃盗三十疋,依捡二十五疋实,五疋虚,合得何罪?
答曰:律云:“一事分为二罪,罪法若等,则累论。罪法不等,即以重法并满轻法。”按寻此状,正当“累并”之条,将重并轻,总为三十疋,减所告罪一等,便合处徒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