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一员。
二月,(时)[特]诏下省并曾请举赴补人,以太学过省阙额收补,额外勿增。在朝清要官期亲,许牒子弟作(侍)[待]补国子,别号考校,如太学生。遇有期亲任清要官,更有国子生不预校定外补及差职事,惟得赴公试、私试,科举则混试焉。旧公、私试皆学官主之,自淳熙后,公试仍锁院,降敕差官,学官不预。太学补弟子员故例,每三岁科举后,朝廷差官锁院。凡四方举人皆得就试,取合格者补入之,谓之混补。淳熙后,朝议以就试者多,欲为之限制,乃立待补之法。诸路漕司及州军,皆以解试终场人数为准。每百人而取六人,许赴补试。率以开院后十日揭榜。然远方士人,多不就试,则为他人取其公据代之,冒滥滋甚。庆元中,遂罢之。嘉泰二年,复行混补。就试者至三万七千余人,分六场,十八日引试云。
三年,黄伦以两优释褐。自绍兴建学至是,始有两优。用崇宁恩例,授承务郎国子录。《朝野杂记》:旧制,太学上舍生积枝已优,而舍试又入优等者,就化原堂释褐,号释褐状元。例补承事郎。太学正、录。淳熙初,郑鉴自明由此选,不四年而为著作郎,补郡。自明数言事,上甚善,久而稍厌之。六年,刘纯叟尧夫复以解褐除国子正。时王仲行为兵部尚书,奏言:「今两优释褐,初授京秩,即授学官,视状元、制科恩数过之,事理不当。乞先与外任。」时知滁州张商卿亦言:「令中上舍为学官,不数年便可作监司、郡守,狱讼财赋,非所素习,岂能保其不谬 乞先注职官。」上然之。十月丙申,诏兴殿试第二人恩例。
四年正月十一日,诏:「太学生黄伦升补上等上舍,特与补左承务郎,除太学录。」国子监言:「兴复太学已来,未有行过上等上舍事例。」至是,特有是命。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郑鉴亦如之。
十二月二十一日,诏复置太学录一员,以敕赐同进士出身魏棪之为左迪功郎填阙,仍令有司给赐袍笏。
五年五月十四日,诏「太学补试,七人取放一名,零数更取一名。」以国子监公补试所言:「太学补试已行引试终场,内除国子生己有取放人数明文,所有太学生终场共五百五十八人。据太学具到今年已授官出学人阙额一百三十三人。照得在法,太学补试,以省试年分许行补试。仍将太学过省阙额补填取放,即不得额外别立增添名数。今来本所即未敢擅便据阙取放,合取自朝廷指挥。」故有是命。
六年六月二十三日,诏:「太学生员见有阙额,(时)[特]与放行。今来秋补一次,仍不得以得解人为限,并依干道二年以前指

挥体例施行,其武学增作一百人为额。今后太学阙二百人,武学阙三十人,取旨试补。」
七年正月九日,礼部国子监言:「勘会绍兴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已降指挥,补试中选学生,下所属给降素白绫纸付监,依仿祖宗制度,赞词书填给付。照得自复兴太学,补中学生出给绫纸,其替词有『复兴太学』四字。今来已是兴复日久,所有词语,欲乞朝廷敷奏,许令本监重别撰赞词,书填给付施行。」从之。
九年三月二日,起居郎留正言:「太学特文,四方视以为法。而士风厚薄,人材盛衰,皆可概见于此。国家取士,三场各有体制,故中选者谓之合格。数年以来,有司去取以意,士人志于得而已,程文多不中度。故议论肤浅,而以怪语相高。对策全无记问,而以浮辞求胜。大抵策尤卑弱,每刊行公、私等试文字,不足以传示四方。臣恐天下士子以谓朝廷好尚如此,随风而从,不读史书,见闻浅陋,人材风俗,所系实重。今次太学见引公试,望诏主司精加考校,诗赋取合律,经义求得体,论策以记问该博、议论渊源者,寘之上游。庶几传布四方,士子知所适从。于时政亦有所补。」从之。
九月二十一日,国子监上舍试所状:「勘会太学上舍试取人,依条通取不得过三分。人材不足,则阙之。今来干道九年太学上舍试,就试终场六十六人,依条每十人取三人,共取一十九人。外有二人六分有零,系少六分有零,取不及二十人。本所未敢便行将零分取放一名。」诏零分许取一名。
淳熙元年七月二十六日,诏太学置射圃。先是,知道州楼源言:「乞依旧法,许太学诸生遇旬假日,过武学习射。」礼部国子监看详:「太学生员数多,欲早晚习射。以武学射圃狭,兼太学生过武学,与告假人混杂,乞就太学自置射圃。」从之。
八月十二日,国子司业戴几先言「乞将太学私试习经义、文理优长,数外取放。」诏令礼部勘当以闻。既而礼部言:「太学格,每月私试,取人以十分为率,所取不得过一分。至岁终,外合校定,依条每十人取一人。系将每月私试合格积累分数,从上依分数名次校定。今来几先乞将二《礼》《春秋》文理优长之人,优加取放。即与岁终校定人数并无增加。止缘三经逐月就试人数,每经不过数人。若不稍加优异,窃恐习者愈少,渐致废绝。今指定,欲将二《礼》《春秋》,于考校日,如有文理优长,于合取分数量行取放;如无优长,止依元法。」从之。
二年二月八日,诏「太学养士钱,令临安府于系省钱内,每月贴支三百贯,应副支遣。」以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