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太原 王锡爵 元驭父 增定
  四明 沈一贯 肩吾父 参订

  策类(一)

  ◆策类(一)

  廷对万言策(罗伦)
  弘治壬戌廷试策(康海)
  弘治庚戍廷试策(钱福)
  正德辛未廷试策(杨慎)
  嘉靖壬戌廷试策(申时行)
  敬天法祖策(刘楚先)
  宝训宝录策(王祖嫡)
  驭募兵策(冯琦)
  瀛海水患策(于慎行)
  辨名实策(黄洪宪)
  王仲淹续经意旨对(沈一贯)
  答西北垦田水利问(杨元祥)

  ○廷对万言策(罗伦)

  廷对万言策

  罗伦 【状元】
  朕惟古帝王之为治也。有纲有目必大纲正而万目举可也若唐虞之治大纲无不正矣。不知万目亦尽举欤。三代之隆其法寝备。宜大矕正而万目举也。可历指其实欤。说者谓汉大纲正唐万目举宋大纲正万目未尽举不知未正者何纲未举者何目欤。已正已举之纲目。可得而悉言欤。我祖宗之为治也。大纲固无不正。万目固无不举矣。亦可得详言欤。朕嗣承大统夙。夜惓惓。惟欲正大纲举万目使人伦明。风俗厚。百姓富庶。而无失所之忧。四夷宾服。而无梗化之患。果何行而可。子大夫其明着于篇毌泛毌略李西涯相公评遡广虞迄昭代上下数千载仆□如日中天总大纲悉万目进退数百王历□如指诸掌天威起尺顷刻万言电扫云摛君有神助于具长沙□□□于溪之□而后不多淂矣钦服钦服臣对臣闻居天下之大位必致天下之大治致天下之大治必正天下之大本正天下之大本必务天下之大学尧舜禹汤文武之位。天下之大位也。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天下之大治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心。天下之大本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学。天下之大学也。有其学然后能正其心有其心然后能致其治有其治然后能保其位治也者帝王保位之良图心也者帝王出治之大本学也者帝王正心之要道也古先圣王知其然是以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汤学于成伯子文王学于时子思武王学于郭叔其所以精一此学维持此心者。无不至也。故德泽加干当时。声名垂于后世。功高天下。明并日月。而不可及也。自汉而唐而宋其间英君谊辟。非不欲致治如唐虞三代。志士仁人。非不欲致君如二帝三王。然寥寥千载。未有一二庶几乎此者。或君有可学之资。有欲学之志。而不遇其臣。如汉高之于萧曹太宗之于房。神宗之于安石。是非其君之罪也。或臣有匡国之才。有格君之学。而不遇其君如贾董之于汉。陆贽之于唐。二程夫子之于宋。是非其臣之罪也。此君臣相遇自古为难。而有志之士所以扼愤腕叹。而不能自已也此汉之所以止于汉唐之所以止于唐。宋之所以止于宋。而不能唐虞三代者也。臣每观前史。见君有向道慕学之心。而臣不能成之。则悲其臣。臣有匡国致君之学。而君不能用之。则悲其君陛下继 祖宗列圣之位。即尧舜禹汤文武之位也此问策要指天纵聪明之资。即尧舜禹汤文武之资也治已至矣。犹以为未至德已盛矣。犹以为未盛。乃于万几之暇。进臣等于廷。降赐清问。首询唐虞三代下逮汉唐宋诸君惓惓欲正大纲举万目以明人伦以厚风俗以富庶百姓以宾服夷狄以增光祖宗以匹休帝王臣有以知陛下此心。即尧舜禹汤文武之心也陛下之有此心。非特臣之幸也。天下之幸也。臣敢不以尧舜禹汤文武之学。为 陛下勉哉。昔范祖禹上帝学八卷。以为自古治日常少乱日常多。推原其故。由人主未学也。朱熹将入对。或曰。正心诚意之说。上所厌闻曰芋平生所学者。在此若有所回护。是欺君也陛下有志于唐虞三代之治。而无汉唐宋诸君之失。固无不学之心。亦非厌闻正心诚意之说者。臣敢不以平生所学者告陛下。而自陷于欺君之罪哉。使愚臣于此。犬马之诚未尽。刍荛之见或隐上负 朝廷。下负所学。臣恐后之悲今者。亦无异于今之悲昔也。臣请因此言为治之大纲圣问而毕言之。 陛下试垂听焉。臣闻道之大原出于天。是道也。极于至大而无外。入于至小而无内。语其大也。则为父子。为君臣。为夫妇。为朋友。为长幼之伦。若网之有纲。所以根抵此言为治之万目乎人心纪纲乎世道。乃天地之常经。所谓为治之大纲也语其小也。则为礼乐。为刑政。为制度文为之具。所以扶持乎三纲。经纬乎国体。乃古今之通谊。所谓为治之万目也是道之纲。非吾心主宰之。则无自而正。是道之目。非吾心维持之则心学二字一章纲领无自而举此心也者所以主宰乎吾身而为正大纲举万目之根本也心虽主宰是纲。非学则有所惑。纲何从而正。心虽维持此目。非学。则有所蔽。目何从而举。此学也者又所以正其心而为正大纲举万目之要务也大纲不正。固不可以言治。万目不举亦非尽善之道也。故古者帝王之治。其道虽多端。然必大纲既正。而万目兼。若尧之肇唐。舜之起虞。禹之创夏。汤之建商。文武之造周。皆不能外乎此也。在尧之时。亲睦九族。以广爱敬之恩。厘降二女。以正闺门之礼。馆甥二室此述唐虞正大纲之实以厚朋友之伦。尧之大纲无不正也在舜之时。底豫瞽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