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故为此书,终唐末,其实补实录之缺也。虽论次多缺误,而事迹鹿存,亦有补於史氏。

  △《五代通录》六十五卷

  宰相昭文馆大学士大名范质文素撰。亦以实录繁冗,节略而成此书。

  △《帝王照略》一卷

  唐洺州刺史刘轲撰。伪蜀冯鉴注,并续唐祚以后。《唐志》及《馆阁书目》有《刘轲帝王历数歌》一卷,疑即此书也。

  △《纪年通谱》十二卷

  丞相宋庠公序撰。自汉文后元有年号之后,以甲子贯之,曰正、曰闰、曰伪、曰贼、曰蛮夷,以正为主,而附列其左,号《统元》,为十卷。其二卷曰《类元》,因文之同,各以汇别。庆历中表上之。宣义郎毕仲荀续补一卷,止元符三年。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

  丞相温公河内司马光君实撰。初,光尝约战国至秦二世,如《左氏》体为志八卷以进。英宗悦之,遂命论次历代君臣事迹,起周威烈,迄乎五代,就秘阁置局。神宗御制序,赐名《资治通鉴》。及补外,听以书局自随。元丰七年书成。上曰:“贤於荀悦《汉纪》远矣。”目录仿《史记》年表,年经国纬,用刘羲叟长历气朔,而撮新书精要散於其中。《考异》参诸家异同,正其谬误,而归於一。总三百五十卷。

  △《通鉴举要历》八十卷

  司马光撰。《通鉴》既成,尚患本书浩大难倾略,而目录无首尾,晚著是书,以绝二累。其藁在晁说之以道家。绍兴初,谢克家任伯得而上之。

  △《累代历年》二卷

  司马光撰。即所谓《历年图》也。治平初所进,自威烈王至显德,本为图五卷,历代皆有论。今本陈辉晦叔刻於章贡,为方策以便观览,而自汉高帝始。

  △《百官公卿表》十五卷

  司马光撰。其序曰:“朝廷所以鼓舞群伦,缉熙庶续者,曰官、曰差遣、曰职而已。所谓‘官’者,乃古之爵也;所谓‘差遗’者,古之官也;所谓‘职’者,古之加官也。自建隆以来,文官知杂御史以上,武官閤门使以上,内臣押班以上,迁转黜免存其实,以先后相次为表。”本入职官类,以《稽古录序》所谓“建隆接乎熙宁,臣又著之於《百官表》”,即谓此书,盖与《通鉴》相为表里,故著之於此。案晁氏《读书志》有一百四十二卷,未详。

  △《稽古录》二十卷

  司马光撰。其表云:“由三晋开国,迄於显德之末造,臣既具之於《历年图》;自六合为宋,接於熙宁之元,臣又著之於《百官表》,乃威烈丁丑而上,伏羲书契以来,悉从论纂,皆有依凭。”盖元祐初所上也。此书始刻於越,其后再刻於潭。越本《历年图》诸论聚见第十六卷,盖因图之旧也;潭本诸论各系於国亡之时,故第十六卷惟存总论。

  △《通鉴释文》二十卷

  司谏司马康公休撰。温公之子也。

  △《通鉴释文》三十卷

  左宣义郎眉山史炤见可撰,冯时行为之序。今考之公休之书,大略同而加详焉。盖因其旧而附益之者也。

  △《通鉴前例》一卷、《修书帖》一卷、《三十六条四图》共一卷

  司马光记集修书凡例,诸帖则与书局官属刘恕、范祖禹往来书简也。其曾孙侍郎伋季思裒为一编,又以《前例》分为三十六条,而考其离合,稽其授受,推其甲子,括其卷帙,列为四图。

  △《通鉴问疑》一卷

  高安刘羲仲壮舆纂集。其父道原与温公往复相难者,亦附《修书帖》后。

  △《通鉴外纪》十卷、《目录》三卷

  秘书丞高安刘恕道原撰。司马公修历代君臣事迹,辟恕为属。尝谓《史记》不及庖牺、神农,今历代书不及威烈之前,欲为《前纪》,而本朝为《后纪》,将俟书成请於公。会道原病废,绝意《后纪》,乃改《前纪》为《外纪》云。《通鉴》书成,恕已亡,范淳父奏恕於此书用力最多,援黄鉴、梅尧臣例官其子,且以书赐其家。道原父涣凝之,家庐山。欧阳公所为赋《庐山高》也。

  △《疑年谱》一卷、《年略谱》一卷、《杂年号》附

  刘恕撰。谓春秋起周平、鲁隐,《史记》本纪自《轩辕》,列传首《伯夷》,年表起共和。共和至鲁隐,其间七十一年,即与春秋相接矣。先儒庖牺、女娲,下逮三代,享国之岁,众说不同,惧后人以疑事为信书,穿凿滋甚,故周厉王以前三千五百一十九年为《疑年谱》,而共和以下至元祐壬申一千九百一十八年为《年略谱》。大略不取正闰之说,而从实纪之。四夷及寇贼僭纪名号,附之於末。

  △《唐史论断》三卷

  天章阁待制阳翟孙甫之翰撰。甫以《唐书》烦冗遗略,多失体法,乃修为《唐史》,用编年体。自康定元年逮嘉祐元年,成七十五卷,为论九十二首。甫没,朝廷取其书留禁中,其从子察录以遗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