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盖隐者也。泌尝守海陵,治平以前人。

  △《易解》十四卷

  丞相荆公临川王安石介甫撰。晁氏《读书志》曰:“介甫《三经义》皆颁学官,独《易解》自谓少作未善,不专以取士。”

  △《易说》三卷

  丞相温公涑水司马光君实撰。杂说无诠次,未成书也。

  △《东坡易传》十卷

  端明殿学士眉山苏轼子瞻撰。盖述其父洵之学也。

  △《周易圣断》七卷

  谏议大夫阆中鲜于侁子骏撰。多辨王弼、刘牧之非。《乾》、《坤》二卦,不解爻象,欲学者观《彖》、《象》、《文言》而自得云。

  △《伊川易解》六卷

  崇政殿说书河南程颐正叔撰。止解六十四卦,不解《大传》,而以《序卦》分置诸卦之首。盖唐李鼎祚《集解》亦然。伊川平生著述惟《易传》为深,而亦不解《大传》。

  △《横渠易说》三卷

  崇文校书长安张载子厚撰。

  △《乾生归一图》十卷

  英州石汝砺撰。嘉祐元年序。取“乾”为生生之本,万物归于一也。有论有图,亦颇与刘牧辨,然或杂以释、老之学。其所谓一者,自注云:“一则灵寂。”其《玄首》篇论道,专以灵明无体无生为主。又曰:“因灵不动,而生寂体。”岂非异端之说乎?

  △《易义海撮要》十卷

  熙宁中蜀人房审权编《义海》,凡百卷。近时江都李衡彦平删削,而益以东坡苏氏、伊川程氏、汉上朱氏之说。若房氏百卷之书,则未之见也。衡,乾道中由侍御史改起居郎。《馆阁续书目》云绍兴监察御史,误矣。

  △《易解》二卷

  翰林学士钱塘沈括存中撰。所解甚略,不过数卦,而於《大小畜》、《大小过》独详。

  △《了翁易说》一卷

  左司谏延平陈瓘了翁撰。晚年所著也。止解六十四卦,辞旨深晦。

  △《葆光易解义》十卷

  泉州教授莆田张弼舜元撰。绍圣中以章惇、黄裳等荐,赐号葆光处士。后又以为福州司户,本州教授。其学多言取象。

  △《易讲义》十卷

  给事中遂昌龚原深之撰。嘉祐八年进士。初以经学为王安石引用。元符后入党籍。

  此段当在《正易心法》之前。

  △《正易心法》一卷

  旧称麻衣道者授希夷先生,崇宁间庐山隐者李潜得之,凡四十二章。盖依托也。朱先生云,南康戴主簿师愈撰,乃《不唧■〈口留〉底禅》、《不唧■〈口留〉底修养法》、《日时法》。王炎曰,洛山李寿翁侍郎喜论《易》。炎尝问侍郎:“在当涂板行《麻衣新说》如何?”李曰:“程沙随见嘱。”炎曰:“恐讬名麻衣耳。以扑钱背面喻八卦阴阳纯驳,此鄙说也。以泉云雨为阳水,以泽为阴水,与夫子不合。”李曰:“然。然亦有两语佳。”炎曰:“岂非学者当於羲皇心地上驰骋,不当於周、孔脚迹下盘旋耶?然此二语亦非也。无周、孔之辞,则羲皇心地,学者何从探之?”李无语。李名椿。

  △《太极传》六卷、《外传》一卷、《因说》一卷

  中书舍人晁说之以道撰。其学本之邵康节。自言学京氏《易》,绍圣间遇洛阳杨贤宝,得康节二《易图》;又从其子伯温得其遗编,始作《易传》,名曰《商瞿传》。兵火后失之。晚年复为此书。又有《易元星纪谱》、《易规》二书,见本集中。又有《传易堂记》,述汉以来至本朝传授甚详。

  △《易正误》一卷

  不知何人作。但称其名曰敭,又称元祐以来云云,则近世人也。据序为书三篇,曰《正误》,曰《脱简》,曰《句读》。今所存惟《正误》一篇,大抵增益郭、范之说,故并附二书册后。

  △《梁谿易传》九卷、《外篇》十卷

  丞相昭武李纲伯纪撰。案序《内》、《外篇》凡二十三卷。《内篇》训释上、下《经》,《系辞》,《说》、《序》、《杂卦》,并《总论》合十卷;《外篇释象》七,《明变》一,《训辞》二,《类占》一,《衍数》二,合十有三卷。今《内篇》阙《总论》,《外篇》阙《训辞》及《衍数》下卷,存者十卷。盖罢相迁谪时所作。其书未行於世,馆阁亦无之。莆田郑寅子敬从忠定之曾孙得其家藏本,顷倅莆田日,借郑本传录。今考《梁谿集》,绍兴十三年所编,其《训辞》二序已云有录无书,则虽其家亦亡逸久矣。岂有其序而书实未成耶?其书於辞、变、象、占无不该贯,可谓博矣。

  △《周易外义》三卷

  不知何人作。载於《三朝史志》,则其来亦久矣。大抵於《易》中所言及於制度、名物者,皆详著之。於《易》之本旨,无所发明,故曰“外义”。

  △《皇极经世》十二卷、《叙篇系述》二卷

  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