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詹科道将吴可读原折会同妥议具奏等因钦此仰见 皇太后慎重统绪博采群言至意奴才窃以为大统之归固已早定本无异议无须再降 懿旨诏命 皇上惟当引伸前 旨以喻天下臣民恭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懿旨之意言 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无可承继将来即以 皇上所生  皇子承继 穆宗毅皇帝为嗣非言生 皇子实时承继也言嗣而统赅焉矣引伸之以将来即以 皇上传统之 皇子承继 穆宗毅皇帝为嗣也因 皇上甫承大统故浑涵其词含意未伸留待 皇上亲政日自下 明诏此 皇太后不忍歧视之 慈心欲以孝悌仁让之休归之 皇上也而惜乎天下臣民不能尽喻也广安不能喻故生争于前吴可读不能喻故死争于后既可读遗折意亦如此而词意未克详明可读不自云临命之身神智瞀乱乎不然我 朝夙不建储可读岂未之知耶奴才窃痛可读死殉之忠而又惜其遗折之言不尽意也可读未喻 懿旨言外之意而其遗折未达之意 皇太后早鉴及之故曰前降 旨时即是此意也且 皇太后之意亦即 皇上之意也就令无当日 懿旨 皇上亲政日必首降将来传统之 皇子承继 穆宗毅皇帝为嗣之 谕况明有 懿旨在前乎 皇上天生 圣人入承大统岂忍负 皇太后 抚育深恩 穆宗毅皇帝付托之重而自私 神器哉遗折以忠佞不齐异同不一为虑此固可读之忠心而实过虑者也宋太宗背杜太后明景帝废太子见深虽因臣下妄进邪说究由二君有私天下之心故谄佞之言得乘之而入伏读 高宗纯皇帝御批通鉴辑览谓太宗传子私念不待赵普赞成而早定于胸中见深之立旨由太后至于废黜之际则不复请命东朝是并蔑视其母 圣智深远烛见隐微推而论之明世宗之于兴献忘所后而重本生任私恩而弃大义亦不得专咎张桂诸臣也

我 朝 圣 圣相承迥迈前代纵有赵普黄之辈 皇上仰遵 祖 宗彝训远鉴宋明不惟其言不能入且必重加之罪况 两宫懿旨悬之于上孤臣遗疏存之于下传之九州岛载之 国史 皇上若竟信佞臣谄媚之语违背 慈训弃置忠言何以示天下后世背义自私之事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 圣人为之乎此固可读之忠心而实过虑也此次廷臣议上 皇太后降旨时但请将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懿旨之意详为引伸俾天下臣民永无疑义我 皇上孝悌仁让必能以 皇太后之心为心无须谆谆 申命并请将前后 懿旨与广安吴可读及此次与议诸臣 奏议存之 毓庆宫俟 皇上亲政日由 毓庆宫诸臣会同军机大臣恭呈 御览自必明降 朱谕宣示中外将来传统之 皇子承继 穆宗毅皇帝为嗣俾天下后世咸知我 朝 家法远越宋明 皇太后至慈 皇上至孝至悌至仁至让且以见 穆宗毅皇帝至圣至明付托得人也岂不懿欤如是则纲纪正名分定天理顺人情安伦常骨无嫌无疑又何至违我 朝 家法蹈前代覆辙遗憾于母子兄弟君臣之间哉本月初一日恭赴内阁会议因意见微有不合事关重大未敢迁就另谨折其奏以备 采择

再王大臣所议亦非不得体惜未尽妥前降 懿旨因词意浑涵致有吴可读之请此事不议则已既下廷议岂可仍复浑涵具词廷议谓将来 穆宗毅皇帝继统之义已早赅于 皇太后前降 懿旨之中将来 神器所归 皇上自能斟酌尽固也然 懿旨意深词简意存言外苟泥于其词则难免害意不及此时引伸明晰异日 皇上生有 皇子将即承继 穆宗为嗣乎抑不即承继乎不即承继则似违 懿旨若即承继又嫌近建储就令仅言继嗣不标继统之名而天下臣民亦隐然以储贰视之是不建之建也而此 皇子贤也固 宗社之福如其不贤将来仍传统乎抑舍而别传乎别传之 皇子仍继 穆宗是亦不废立之废立也岂太平盛事乎至此时即欲 皇上斟酌尽不亦难乎廷议之意或以 皇上亲政 皇子尚未有生不难豫酌一尽之规然国君十五而生子设 皇上诞育如在撤帘之前又何以处之乎与其留此两难之局以待 皇上何如及今斟酌尽乎且 皇太后懿旨非 皇上所当擅改此时不引伸明晰将来 皇上虽能斟酌尽敢自为变通乎窃谓诸臣既奉命会议当将前降 懿旨之意引伸明晰可预定拟一尽之规以备异日 皇上御览即以释今日天下臣民之疑若乃浑涵其词何取此盈廷一议乎此未妥者一也廷议又谓继统与建储文义似殊而事体则一似也然 列圣垂训原言嗣统之常今则事属创局可读意在存 穆宗之统与无故擅请建储者有间文义之殊不待言矣乃廷议不分别其词意漫谓于我  朝家法未能深知则目前 懿旨即是此意之谓何天下闻之不更滋疑四海九州岛莫不观听立言似未尽得体此未妥者又一也奴才非有心立异因廷议实有未能详明允协者不顾烦渎附片陈

  遵 旨谨陈管见疏附片     
国子监祭酒张之洞

闰三月十七日钦奉 两宫皇太后 懿旨以吏部主事吴可读遗有密折请豫定大统之归前降 旨时即是此意 命诸臣妥议具奏窃谓为 穆宗毅皇帝立嗣继嗣即是继统此出于 两宫皇太后之意合乎天下臣民之心而即为我 皇上之所深愿乃万古不磨之义将来必践之言臣敬吴可读之至忠至烈然谓其于不必虑者而过虑于所当虑者而未及深虑也恭查为 穆宗继统之语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光绪元年正月十七日及本年闰三月十七日三奉 懿旨炳如日星从来人君子孙凡言继嗣者即指缵承大统而言天子诸侯并同一理人君以国为体诸侯不得祖天子公庙不设于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