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与其臣者不与焉。夫宪武之烈。皆不克终。至于宋与明。则又皆未有丰功伟业。可以大过人者。而以为中兴。毋乃溢与。曰。非然也。夫所谓中兴者。非功名武勇之为难。而保世滋大之为贵。譬诸人有危疾。几于殆矣。幸而获救。则夫所以济其后者。方且维持而愈艰。谓其一或不济。则必不可以再幸。非其始救者之不善。其困阨之甚。必事倍而功仅获其半焉尔。昔者汉武虚中国以事四夷。天下常殆矣。轮台之诏。富民之封。不能以有补也。霍光辅昭帝行宽大之政。而中国富实。四夷宾服。宋神宗信王安石之言。锐行周礼。天下骚然不安其化。司马光佐太皇太后行宽大之政。而儿童讙诵。契丹诫戢。向使武帝之后。继以孝宣。元丰而后。即为绍圣。吾见汉宋之天下。不再传而失也。尚何东汉与南宋之足言哉。彼后周世宗之所以治其国。其道乃与子产治郑孔明治蜀同。则固皆以严得之者矣。曰。然则继乱世者不足言与。曰。非然也。光武之烈。绍乎少康。而汉昭之懿。媲乎成王。其美一也。若夫唐肃宗宋高宗之仅恃其臣以为恢复之资。而窃光显之号。得终其身。已为幸矣。又何中兴之足云。是故唐之中兴也。不曰肃宗而曰宪武。宋之中兴也。不曰高宗而曰北宋有仁宗南宋有孝宗。肃与高盖其先世余泽之所及。而此则其所自致也。犹之明之中兴也。吾不曰成祖与世宗而亦惟孝宗为无愧焉耳。曰。然则偏统无中兴者乎。曰。有之。元魏之孝文。后周之世宗。及金之世宗。亦皆有志于天下者。然既未及乎一统。而其政亦卒未有以大相过。吾故不得而备论也。

  秦论   
王效成

古有以无道亡其国。而其遗制曾后世莫之能易者。秦是也。秦起侯服。并四海。斥从古五等之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立守尉监。东至海。西至羌。南至日南。北据河为塞。其间一夫之死生。铢税之出入。斗食之黜陟。其柄莫不统摄之掌握之内。以一身托诸万亿人之上。而万里之笑作止。息息若呼吸之相通。此亦极制天下之要矣。矫而复五等之制者。卒不免于僭乱。要未有以易秦制之善也。然而其制之失。即在于不信人而信己。不任人而任法。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至以衡石量书。不中程不得息。竭日夜之智计聪察。不越乎簿书刀笔。而其臣下之邪善。民生之戚乐。曾皇皇不暇辨焉。内外臣备员受成事。虽有奇能至计。不敢越法而取戾。作一事。则曰上之诏如是也。不容过也。决一事。则曰国之格如是也。不容参也。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甚言吏之无自用也。当是时。自朝廷以至郡县。有官守者。以吏为师。夫秦之天下。直一胥吏之天下耳。其势必至于拘挛旧章。中外相蒙。极一世之人材。胥归于畏懦迫缩。泄沓苟全。而为其制者。方自谓大纲之独操。后世虽中材。可使而勿失也。曾不知帷幕以御蝇。即隐伏于其隅缝之间。为之防者。适以容其奸也。黠鼠之善穴也。塞此必穿彼。并完壁而亦坏之。天下一法立则一弊生。岂术之所能尽哉。善乎。司马谈之言曰。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呜呼。若秦者可以鉴矣。且夫疾痛之需治也。不悉医之良否。而唯以成方为可据。方与病不能其适符也。医者苟自善而已。依违杀人。逝者不悟。孰若择贤而有道者。以其身委之。药石寝食之节。唯其所变通。察医而不察方。医得尽所长焉。如是而体有不安者乎。汉兴。矫秦之失。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下至三老孝弟力田之卑。俾咸得率其意。亦可谓网恢而节简矣。然而孝宣以刻核矜察。为汉家制度。中兴之世。世祖总揽权纲。下侵吏职。其所谓临民以简。及逸于任人之说。固弊弊焉未之及也。呜呼。以人治者人得而法从。以法治者法生而人死。而法亦困。三代而下。虽有英哲希治之主。如汉宣光武者。顾以不知务大体。犹于先王之治有间焉。盖政之不可以徒法为也。然则秦者。古今升降之一大机也。有志于三代者。乌可不察哉。

  西汉论   
廖连城

汉宣帝谓太子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此不知王霸者也。制度无所谓王霸道也。其制度之得欤。是为王道。如其失欤。不足为霸道。大抵王霸之制度。皆有得而鲜失。多失则不霸。焉能王。予观汉家制度。近古若出自王者。谓之王道。谁曰不宜。独其君多霸者流。罕近乎王。庸主不足论。即英伟如高帝武帝景帝宣帝。亦第可谓霸。不可谓王。而以为杂用王霸。殊不然也。且夫王霸之分。不分于制度之纯驳。而分于人主之一心。心王者之心。即行霸者之政。亦纯乎王。心霸者之心。即行王者之政。亦归于霸。齐桓之连乡轨里。岂得谓非周公官礼之遗。晋文之仁亲为宝。岂得谓非尧舜孝弟之道。然而有所为而为之。与无所为而为之。其心正自不同。是故汉家制度。未为尽善。而王霸之分。则不在此。同此制度。王者用之为王道。霸者用之为霸道。不可以一概论也。高帝初入关中。除秦苛政。与民休息。视武王之反商政有以异乎。顾武王迫于救民。无所为而为之。高帝则不然。其设心以为不若是。则不足以结秦民之心而得天下。汲黯谓武帝内多欲而施仁义。仁义。王道也。自多欲者施之。则霸道也。高帝之施仁义。亦同于武帝。特武帝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