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或以偏师云掠风扰。邑屋残破。即幸而退出。军资皆竭。悔之何及。且宁国非特蔽遮江浙也。实为金陵上。游要害。傥此邦完实。扼为重镇。池州太平得渐完守。因其财力。即山伐材。舟师东下。陆军北冲。贼即盘踞金陵。吾已扼其项而拊其背矣。夫成大功者不惜小费。图大计者不计小劳。事不可已者。不可以乏人少才而暂缓。据形胜以蹙贼。大功也。固疆圉以足赋。大利也。徽宁或失。浙省必危。事不可已者也。故为今计。宜且选练师千人。或五百人。命一勇干晓事之武弁。驻守宁郡之湾沚。深沟高垒。树栅自固。非以此摧锋陷敌也。且以安宁人之心而阻贼之扰。再命一敏事勤能晓达人情之文员。抚循其地。察其守令之贤否。通往来之意。告以唇齿之义。吾浙不惜艰难之中。分兵分饷。以保 国家疆土。民人家室。宁人在阽危之中。闻有大援。必当稽首归命。感入骨髓。然后阁下宣布德意。晓以大义。责之赋税。宁人怀德畏威。内销诈慝。即刁顽之徒。必不敢肆其诪张。阻挠成赋。是以数万之饷而存 国家数十万之赋也。再谕以家出一丁。乡保团练。吾为之卫其外。而宁人自守其内。贼将闻风自阻。宁郡既固。然后联徽宁池太广为一道。大员驻守。东固东坝。西控芜湖。为 国家完千里之地。搜讨军实。内成江浙形援。阁下何惮而不为此。今胜帅告捷。执讯获丑。贼即帖耳慑伏。不逆颜行。而怙恶之众。未必甘骈首即戮。东逃西窜。奔命山谷。阑入徽宁。日延月久。祸不可知。而浙壤与徽宁处处邻接。防御必难。实切肤之害也。故毋恃贼之不来。恃贼来而有以御之。阁下公忠体 国。安不忘危。虎以一介之愚。屡承大问。士感知己。且当上下交患之时。敢不竭其一得。冀裨万一。区区之忱。伏惟裁察。

  与王璞山书 
曾国藩

荆襄扼长江之上游。控秦豫之要害。诚为古来必争之地。然以目前论之。则武昌更为吃紧。盖贼首既巢金陵。近穴镇扬二城。远处所宜急争者。莫要于武昌。昔人谓江自出蜀以后。有三大镇。荆州为上镇。武昌为中镇九江次之。建业为下镇。京口次之。今粤逆已得下镇矣。其意固将由中镇。以渐及上镇。闻九江安庆。近已设立伪官。据为四窟。若更陷鄂城。上及荆州。则大江四千里。遂为此贼专而有之。北兵不能渡江而南。两湖两广三江闽浙之兵。不得渡江而北。章奏不克上达。 朝命不能下宣。而湖南江西。逼近强寇。尤不能一朝安居。即使贼兵不遽渡湖南窜。而沅湘固时时有累卵之危。然则鄂省之存亡。关系天下之全局固大。关系吾省之祸福尤切。鄂省存则贼虽南窜长沙。犹有幸存之理。鄂省亡则贼虽不南窜长沙。断无独存之势。然则今日之计。万不可不以援鄂为先筹。此不待智者而决也。足下义气薄云霄。忠肝贯金石。望率湘勇三千。即日渡湖而北。与岷樵石樵之师相合。力保鄂城。以固全局。则不特湖南受其利。天下实有赖焉。

  与曾节帅论东南战守形势书     
罗泽南

窃尝统筹天下之大局。黄河。北条之水也。秦晋燕赵之险凭之。大江。南条之水也。巴蜀荆襄徐扬之险凭之。河水浑浊。操舟维艰。长江数千里。一帆可以上下。故东南争战。必恃水陆之兼济。大江之要害有四。一曰荆州。蜀江初出峡之水也。荆州不守。则西可以窥蜀。南可以袭常澧。一曰岳州。沅湘洞庭之水由之以汇大江者也。岳州不守。可因之以犯长沙。窥衡嶷。而通岭外之寇。一曰武昌。江汉之所由合者也。荆岳诸州倚之为锁钥。而溯汉水而上。即能犯湖北之襄郧。陕西之汉中。度南栈可以争剑阁。踰北栈可以据陈仓。秦蜀奥区。悉为震动。一曰九江。大江东流。彭蠡入之。南昌之门户也。西踰湘南。东犯闽浙。在在可通。此皆自古用武之国。智谋之士。所必争焉者也。至于皖城。江表重镇。为都金陵所必重。而非长江险要之地。建业龙盘虎踞。古称天险。而地居下流。势尤不足以控西北。荆岳鄂浔。非其所有。遂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六朝偏安江左。其安危恒系于荆襄。有宋南渡诸臣。日以争江夏争荆襄为事。故得偷安于临安。元伯颜一入襄阳。下武昌。南宋不能复支。以成建瓴之势故也。粤匪倡乱之始。不过桂林一隅耳。无与于长江之险也。程制军防堵衡永。不能以两湖之全力。守岭表之险要。致贼踰岭而北。陷道州。陷郴桂。逼围长沙。我师力守。得保省城。贼遂迂道而破岳州。破武昌。破九江。破皖城。僭号金陵。当其时贼势初成。羽毛未丰。利金陵之富侈。餍一己之贪求。自岳而鄂而浔。皆得之而不守。使收武汉之余烬。据上游以自固。居高临下。亦无难制贼之命。当时封疆大臣。亦无有计及此者。贼得金陵之后。遂日以上犯浔鄂为事。咸丰三年夏。夺九江而薄江省。江中丞进援江西。贼不得志章门。因而上窥武汉。浸假而据汉滨之德安矣。浸假而上据岳州矣。浸假而逼长沙。迂道以据湘潭矣。由是而湖南之常德澧州。相继胥溺。湖北之荆州。亦为贼所扰。长江之险。尽为贼有。东南大局。几有不可支者。赖麾下提师湘南。操水军以肃清江面为要着。湘潭一战。贼锋始折。因而复常德。复澧州。进攻岳州。贼势大挫。武昌之久为贼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