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速出钢铁应用。其实矿政船。相为表里。果设海防全政大臣。所有船矿厂军火。皆应一手经理。始见灵通。拟请俟 派得人。即将福建船政差使撤销。由该大臣选员奏派。各省制造局。亦概由该大臣统筹办理。以归画一。

一经费宜通筹也。查设立海军。需款甚巨。按年摊用。每岁约三四百万。目今库帑支绌。非合天下之全力。万难举办。窃为挹彼注兹之法。筹饷莫大于裁兵。约计裁经制额兵十分之六。可得数百万。裁招募勇丁十分之一。可得数十万。加洋税。减沿海水师及艇船。又可得数十百万。应由户兵二部。查核现在每年出入全数。及裁减之后。统可筹出若干。以定海军衙门常年经费。作为部款正项。不准外省短解。又总核各省历年解济各局。以及购买洋料洋货销册。统计出洋银数各省若干。按年匀摊。每年即限拨若干。交海防大臣核实支用造报。

一铁路宜仿造也。外洋以经商为本。与中国情形原有不同。然因商造路。因路治兵。转运灵通。无往不利。其未建以前。阻挠固甚。一经告成。民因而富。国因而强。入物因而倍盛。有利无害。固有明征。天下俗论纷纷。究不必与之辩白。所谓民可使由不可使知也。如电报轮船。中国所素无者。一旦有之。则为断不可少之物。傥铁路造成。其利尤溥。臣查清江浦至通州。宜先设立铁路。以通南北之枢。一便于转漕。而商务必有起色。一便于征调。而额兵即可多裁。其费仅数百万。由官款合商股试办。即可举行。且与地方民生。并无妨碍。迨至办有成效。再行添设分支。至推广于西北一路。尤为日后必然之势。请俟海防大臣派定之后。饬令议办。其筹款之法。及举办章程。另由该大臣自行奏明。

一士气宜培养也。 国家选士。首重经术。盖经为体。术为用也。上年潘衍桐请开艺学一科。臣遵 旨会议。曾具说帖。诚以道艺出于一源。不可析而为二。即艺术亦可得人材也。今躬历海疆。周谘博访。不惟水师官兵。应如李鸿章所奏大开学堂。一切格致制造舆地法律。均为以术连经之事。尤应先倡官学。酌议进取之方。广译洋书。劝导士民。自相师法。则人材辈出。不穷于用。其办理章程。统俟海防大臣妥议。

以上七条。第就现时情形。略陈大概。恭候 圣裁。

  复总署论挖吴淞涨沙书       
李宗羲

寻绎钧函。以吴淞涨沙之案。洋人哓渎不已。几有万难罢休之势。而荩虑所及。仍以该处究竟应否挑挖。经费如何筹划。并是否地居险要。有无安设位等事。分别下询。此数言中。固已明示以轻重权衡之要。而行止之机宜。已不待踌躇而可决矣。宗羲于该处水道地势。商船进出情形。未曾亲身阅历。而考证图志。询众论。参酌本案事理。乃知此段涨沙。实难开挖。而其所以不可行者。约有数端。请为缕晰陈之。卷查同治四五年闲。洋人请挖吴淞海口。当经上海道查复。略云。该处尚无须挑浚。若为不甚经意。以姑置之。此亦办理之一法。迨上年绘送沙图。并由沈道指称沙随潮涨。人力难施。亦不过搪塞一时。今觊觎未绝。外则十四国领事合词挟制。内则英俄各使相继要求。而来函复询及是否地居险要一层。尤为虑远思深。独见其大。现查此段淤沙。坐落黄浦江。与大海相接。口门之内。西岸为宝山。东岸为川沙。实为由海入苏松等处要道。自北而南。入此口门。不数里许。其西即有内河。来通此江。名吴淞口。亦名胡巷口。今人俱以黄浦口为吴淞口。其实吴淞口即在黄浦口内。该淤沙自口门东偏。隐伏水底。南至江心。沙始露出水面。凡华洋大船。初入口必沿西岸而行。见此沙露出水面。西岸水底。又有淤沙。各船必改依东岸行驶。至此沙尽处。方能畅行。口门向有台。对设东西两岸。滨临海口。江心沙虽在台之南数里。其实台相对之处。水底已伏此沙。各船行驶之处。与西岸台尤相近也。黄浦口内浅处。每逢冬令潮涨之时。深二丈四五尺不等。潮涸之时。尚深一丈五六尺不等。重载洋轮。吃水二丈余者。到此偶有停泊候潮之事。并非各船皆然。亦非通年皆然。洋人现欲挖长一千七百码。宽一百码。外国四码。合中度一丈而弱。则是长四百二十余丈。宽将二十五丈。其意祗欲为重载洋船开一船道。并不全挖。殆谓此事尚无所损耳。孰知其所损已多乎。此沙在口内绵亘数里。多伏水底。自成险阻。外国大轮船。有时畏浅。不敢闯然而入。彼之所忌。正我之所利也。黄浦口外。水底积沙。咸以为拦门之限。口内复有此沙。明明宽平江面。而大船到此。祗有屈曲一线可行之路。亦可谓天险矣。岂可曲徇一时之请。有短垣而自毁之哉。夫居今日而言设险。诚不足为外人道。然自通商以来。外国初未尝阻我之修武备。设防汛也。各局厂制造军火轮船。皆问津于西国。盖与和约本两不相妨。若仿天津办法。则上海内外台。正不妨随时修葺。复我旧规。此案尽可以该处淤沙。形势所关。未便轻动。正色与言。推诚相告。使彼心折而语塞。似属正办。若隐忍不露。彼转烦聒不休。即略事兴挑。彼必再求深浚。而我已自失其险矣。是不可行者一也。

查英约第二十款。载明英国船只。有在中国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