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王必俭系大宗子兼祧小宗。与王赵氏究竟有无服制。查据礼部覆称。侄于伯叔庶母。例均无服。兼祧者以本支兼承旁支。若照嫡子众子之例。为兼祧庶母服期。则嫌与本支无别。如照侄之例。为兼祧庶母无服。又无解于兼祧之义。援照孙为庶祖母服小功之例。为兼祧小宗庶母持服小功。当将王必俭比照殴死庶祖母例。拟以绞候等因在案。是王必俭为王赵氏所持。系属义服。与由正服降等之例。并无干涉。至此等服制。无论大功小功。殴死罪止绞候。谋故杀亦罪止斩候。并与干犯本宗功服尊长问拟立决之例。亦属不同。该御史不知此义。斤斤于大功小功之分。而于罪名则毫无出入也。究竟王必俭应否持服小功之处。事隶礼部。相应请  旨饬下礼部查核办理。所有臣等遵 旨详查妥议缘由。谨恭折具奏请 旨。

  驳崔三过失杀父议         
徐时栋

郑凌以鸟枪击贼而误杀其母。奉 旨绞决。事在乾隆二十八年。其后枣强县民崔三。与父锯木。大风倒木毙其父。所司议曰。律称过失杀。注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到。凡初无害人意而偶至杀人者。皆准杀律收赎。此为平人言之。子孙之于父祖。伦理攸关。以可以伤杀人之物。出自其人之手。纵使无心。而为子若孙者。亦复何颜偷生视息。故郑凌误杀其母。钦奉 kwanado  圣谕。免其凌迟。而予以缳首。今此案核与不及不到之义适符。第名教所关。不得不抑情就法。于是援前例以绞决定议。驳曰。议者非也。夫因锯木而故以木杀其父。其罪当凌迟。手抱木力弱。或小木支大木不固。以至死其父。其罪当依过失律绞决。不者当勿论。王者以孝治天下。旌孝子而诛不孝。而过失杀者亦诛之。所以教天下之子孙。兢兢焉慎事祖父。必周详其视听。无或有几微之失以惊其亲。而至父为木所压。而杀其子。于义何居。 kwanado  圣人之定律也。案其事而度其心。当其情而顺其理。律曰。子孙过失杀祖父母父母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kwanado  高庙定郑凌之罪。改为绞决。夫未敢有逆志。而所生身死其手。苟有人心。能一日生乎。将怡然而就戮也。杀之所以成其志。将哀吁于有司。而以为无辜也。杀之且以诛其心。其夫入暗室。伪为邻人而挑其妻。妻以为真也。拒之力而杀之。官原其情。妻仰天呼曰。嗟乎。吾不杀吾夫。而吾夫我杀之。吾奚生哉。卒受刑而死。故为父报仇。而杀而旌之者非也。夫擅杀有罪人。与既蒙赦而雠之者。皆有明禁。然而不惜身蹈国法。以抒其不共戴天之积忿。彼知有父母而已。知有身乎。不知有身而望名乎。夫孝子之心如是其至也。   圣人之律如是其精也。而取无辜之人而坐之以不孝。可乎。可以伤杀人之物。鸟枪也。非木也。出自其人之手。郑凌也。非崔三也。猝然墙圯而压其父。父将死。而子畏避而不救。罪当坐。父猝压死。子不当坐。何则。虽有曾闵之孝。贲育之勇。而已无及矣。律曰。凡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杀。而子孙私和者徒。受贿者流。子妇杀翁姑。而其夫不能管教者。杖且枷。贫不能养而父母自缢者流。夫受贿而私和。已与乎杀其亲矣。不能教养以死其亲。已身乎杀其亲矣。然而刑止于枷杖。罪止于流徒。今风击木而木击其父。为与乎杀其亲乎。为身乎杀其亲乎。而又加之重焉。为于律有征乎。为于例有当乎。以目击其父之死而坐。则胥天下之侍病者。孰不送父母之终者乎。以其父之惨死而坐。则将胥天下畏压溺之子孙而尽诛之乎。夫律者至精。而例者至繁。援例不当。则断狱不明。无以服死者之心。而解天下之惑。易曰。失之豪厘。缪以千里。援郑凌以断崔三。所谓豪厘千里者也。

  秋审人犯情罪较重请饬详议疏  
监察御史王茂荫

伏惟近来问刑衙门。多溺于救生不救死之说。往往装点情节。避重就轻。经  皇上训诫谆谆。而积习总难骤改。上年陕抚题凶犯拜双文等共殴无服族叔拜景文身死将该犯依律拟以绞候一案。刑部会题臣道。臣即以案之情节。似多可疑。恐该县原详。尚有不实不尽。移商刑部奏驳。嗣据刑部移覆以为不必。臣由户部司员出身。刑名素所未习。当画题时。意此等凶犯。将来秋审定入情实。亦足以稍儆凶暴。今查刑部送到秋审册内。该犯仅拟缓决。复思狱贵得情。各省具题之案。难免装点。其情原不可得。然不能亲讯以得其情。要可因案以察其情。情有轻重。罪即缘以轻重。伏查此案。凶犯胞弟拜双荣以还价未买之马。不准拜照临买。拜照临即畏事退还。该犯兄弟平素凶横之势。已可想见。已死拜景文因闻胞侄拜照临之言。往向理论。亦属人情。但甫至门首。未必即行喊骂。又见该犯执刀在手。未必即敢扑殴。且该犯已被斥回骂。并非猝不及防。死者已七十岁。亦未必一举拳而该犯即行闪跌。所见会题命案。无非死者肆行喊骂。先行动手。此臣所以疑其情之未尽实也。至拜双荣在家闻闹。而即携刀以出。其凶很可想。拜继隆因唤。而即持棍同出。其为帮护又可想。于此而谓拜双荣为出视。拜继隆为拉劝。出视必携刀耶。拉劝必持棍耶。其为曲笔尤属易见。至拜景文初被该犯刀伤右脚跟。又被拜继隆戳伤右肐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