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迄兰阳。将旧河身之中泓。力挑挖。但使下游中泓低于上游河底。自能掣溜东下。议者又谓铜瓦厢口门宽约十里。从前决口至宽者不过数百丈。今欲将十里口门合龙。近古亦属创见。此又一说也。不知自古天事不足。全赖人事以补之。况人定胜天。古有明训。若事事委之气运。朝廷安用此大臣为耶。诚能挑深下游。掣引正溜。则兰阳决口自然衰弱。彼时工堵筑。似不至全无把握。如果挑挖引河堵筑决口万难措手。则莫若仿照明臣刘大夏治河成法。或浚贾鲁旧河。或浚孙家渡口。先自上游分杀水势。然后下流之引河可成。兰阳之口门可堵矣。是亦一策也。臣一介书生。不谙河务。管见所及。冒昧上陈。伏乞 饬交工部统筹全局。悉心妥议。

  东省河工宜兼用分流故道初议疏 
仓场侍郎游百川

窃维黄河泛滥。为患日深。我   皇太后  皇上轸念民生。特命张曜为山东巡抚。拨帑二百余万金。责成办理。凡在臣民。同深感戴。顾臣前阅邸钞。见该抚疏称分黄流十分之三。入南河故道。经营擘画。煞费苦心。先虽历陈全复故道。势有三难。而减水分流。妥筹办法。则谓工省费轻。有利无害。深冀其说之得行。乃此次折内所谓分流者。则仅指导入徒骇。以数十丈之河面。断难容纳黄流。终恐不免泛滥。而该抚不复议及南河者。诚以前为 钦派大臣。自可统筹南北全局。自官东抚以后。责有专归。势难兼辖他省。故万不得已。仅就山东施工。其分流入南河之策。前曾奉 旨交南省督抚会议。迄今未见明文。致令治河良策。寝阁不行。诚为可惜。臣再四思维。近年专事堤防。此筑彼决。屡筑屡决。其不足深恃。已可概见。而祗用徒骇分水。又实不能容纳。与其为迁就之计。但顾目前。徒耗数百万之帑金。终归无济。曷若兼权熟计。早为久远之图。惟有仰恳  天恩。仍将该抚所奏分黄流十分之三。入南河故道。 命各督抚查照原折。细加体察实在情形。既主分流。并非掣动大溜全入南河。不过就原有之河槽。量加挑浚。于南民田庐。毫无妨碍。且建造带闸石坝。分水多寡。自有限制。御灾捍患之计。莫要于此。臣尝旁加询访。咸谓南省舆情。亦无不顺从。伏愿 宸谟独断。饬下南省各督抚实心任事。不分畛域。会商山东抚臣。将分流入故道之策。坚意举行。以期帑不虚糜。功归有济。即堵筑不容偏废。而水势既减。堤防亦易为功。此又不待辩而自明者也。臣往岁曾奉 命察河。不得膜视。用是自忘迂拙。披沥上陈。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训示。

  覆陈黄河分流诸多窒碍疏光绪十二年 
东河总督成孚

窃臣等钦奉  上谕。游百川奏东省河工仍宜兼用张曜初议分流入故道之策等因。钦此。查山东抚臣张曜前经奉 命查勘山东黄河情形酌拟办法案内。据称全河挽归故道。势实难行。若减分黄流十分之三。归入故道。足以容纳。惟兰仪县干河口。必须横筑大堤。紧接两岸。中闲建造带闸分堤。分水多寡。庶有限制等语。奏奉 谕旨。饬令该抚会商曾国荃妥议具奏等因。钦此。臣等遵即分别委员分赴干河南北两岸。东自兰仪县干河口。南至河南虞城县。北至山东曹县。各处界上。会同沿河各州县。逐段详细履勘去后。旋据禀称。勘河两岸堤工。南岸虞城商邱二县境内。残缺不全者。约计长四千一百二十余丈。北岸之考城以至曹县。约计二百六七十里。所有堤段。或冲刷残缺。或筑基铲断。南面堤坝。悉如峭壁。均应普律加筑高厚。余虽尚存旧址。亦须随宜修补。至河身沙淤。计睢州兰仪境内。共有二十六段。牵长约共三千二百余丈。此外河身闲有沙积。宽长不等。但多系飞沙。随风聚散。迁徙靡定。以上二项。工程浩大。款实匪轻。旧河槽内。虽庐舍无多。而切近老滩以上。皆有居民。若仅引河向导东趋。深恐河溜变迁。仍不免泛滥为害。至于兰仪县干河口建筑带闸石坝。亦经会集详勘。挑挖试验。挖至七八尺以下。即系沙水相闲。无从得底。而建筑闸坝。惟恐根基难立。是建闸分流之能否有利无害。实不敢轻拟悬定等情。禀经臣等复饬司道等悉心筹议。旋据会议详称。所有修复两岸堤工。挑浚上下河道。迁徙河滩居民。其办理难易情形。姑勿具论。而以引水分流建筑闸堤。实为第一紧要关键。现经详加体察。其窒碍难行之处。约有数端。查黄河北徙。已历三十余年。今以数十丈之分河。而欲导之分溜南行。恐贲水之性。未必即受约束。且查干河口门之南。有积年沙滩挺峙。现高水面二丈余尺至三丈余尺。于此挑挖引河。能否有成。殊难逆计。其窒碍难行者一也。黄河挟沙而行。溜缓则淤。溜急则亦淤。假使引河挖成。而竟能分溜。无论其归入故道以后。溜行能否通畅。河势有无变迁。即此导入引河之溜。傥或溜行濡滞。难禁其不旋踵而淤。若果不致淤闭。而顺势南趋。以冲突无定之河。万一掣动全溜。建瓴而下。则下游之受害。又何堪设想。其窒碍难行者二也。黄河两岸。靠堤筑坝。仅就上游。尚且溃塌。往往无所底止。今拦河建立闸坝。即使土性坚凝。修筑稳固。而河溜奔腾。无坚弗破。一经撞击。难免塌陷。水中既无从施工。而石质横梗于中。河势愈激愈怒。又不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