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示鼓励。

  豫筹永定河患疏同治元年    
石赞清

窃臣接据保定县知县姜璇禀称。本年惊蛰后。永定河冰消水涨。河身下流淤塞。由金门闸漫溢出槽。下注引河。灌入大清河。至雄县所属之毛儿湾。与该县交界之处。于三月初闲。开口数丈。北洼被水浸淹。当即多集人夫。修筑完竣后。复据该县绅民等禀报。上游雄县所属之西桥。新城县所属之青岭石家等处。先后开口三道。该县张青口王各庄等十余村庄。水深一二三四尺不等。具禀前来。当经臣檄饬南路同知委员会勘。并令移会新雄二县赶紧修筑堤。暨将余水设法疏消。勿使久淹为患。惟凌汛桃花汛水源尚非大旺。修筑亦易为力。转瞬伏汛秋汛盛涨之时。其患有不可胜言者。伏查永定河之为患。前因祗修筑堤防。而不深加疏浚。河身日高。致成建瓴之势。此所以为患者一也。又各汛官希图开报工料。故作险工。筑坝加扫。由南挑而之北。则北成险工。由北挑而之南。则南又成险工。久之水势既成。人力不能堵御。自芦沟桥以下。直至夏口。尽作之字拐。处处皆成险工。处处皆虞溃决。此所以为患者二也。然在昔年。北河领项约十万两之数。各汛工程尚不至草率。即有异常盛涨。抢险工料足敷。亦不致频年溃决。至咸丰四五年闲。因库项支绌。河工领项减半。而又以半银半钞给发。约计祗银二万余两。河兵人等。大半有名无实。平素工程。已不堪问。一有盛涨。抢险又无工料。所以年年溃决。其在上年未报河决。非真三汛安澜也。盖金门闸龙骨已坏。水由闸上漫溢出槽。直注西淀。各州县所报水灾。多职此之由。且西淀近日已属淤浅。久则愈淤愈甚。州县田闾人民之害。必致无可救药。然则为今之计。必须筹划经费。使河兵足数。工料足敷。严督饬各汛官激发天良。先截弯取直。去其险工。深挖中泓。俾水由地中行。庶可使河流顺轨。而渐消闾阎之害。第当 国家多事之秋。用度浩繁。库款支绌。何能加添河工经费。臣反复思维。计惟有以公办公。庶可行无窒碍。臣于咸丰三年署理永定河北岸同知。得悉芦沟桥以下。至夏口百余里。中泓两旁河身。均成熟地。至夏口一带。系于乾隆年闲蠲免钱粮。以作散水均沙之处。南北宽约四五十里。东西长约五六十里。迄今尽成膏腴之地。讯诸种地户。则多云系旗地。余则系附近乡村顽劣生监等所种。夫河身中断无旗地粮地。不问可知。又夏口自乾隆年闲始改河道。则更非老圈可知。既经蠲免钱粮。则又非民地可知。而种地户恐地方官查问。赴京寻王公大臣管家门上等投充庄头。求一执照以作护符。则地方官不敢过问。至顽劣生监。或称祖上所遗。或借别处地契影射。地方官以河身中之地。与地粮毫无干涉。亦遂置而不问。

统计此项地亩。约有四五千顷之多。若议租。每年可得银一二万两。以之津贴河工。可无须另筹添经费。惟有益于公。必不利于私。投充者狃于得利。而指为旗地。影射者巧于把持。而谬谓民粮。是必须破除情面。无所瞻徇。河身中并无旗地粮地。其说不攻自破也。应请 旨饬下直隶督臣转饬永定河道督同沿河州县。勘明若干顷亩。议定租项。每年可征收银若干两。以一半银两挑挖中泓。以一半银两从上游截弯取直。截去一弯则少一险工。即可省一防险之工料。所省之项。一并归入挑挖中泓之用。核计银若干两。应土方若干。应挑挖深宽若干。数年之后。中泓益深。险工尽去。河患庶可息也。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祈  圣鉴。

  核办永定河工程款项疏       
曾国藩

窃维永定河北下四汛堤岸。于五月二十一日漫决。接连伏秋二汛。未克合龙。八月闲奏派候补道蒋春元前往署理。筹度兴工。饬周历下游。详加察勘。下口是否疏通。中泓是否无阻。一一勘明。免致此处甫经合龙。彼处又报决口。仍蹈近年之覆辙。兹据蒋春元禀称。自八月二十一至二十五等日。督同文武员弁周历查勘。查永定河自南北七汛以下。河道宽至数十里。由道光二十三年至今。所谓下口者。或傍南岸而行。或傍北岸而行。或归中道而行。均下抵凤河以达于海。迁徙不常。兹勘得旧傍北岸之河。北七头号至三十一号。均系河身宽深。距堤亦远。形势极顺。无如三十一号以下。河距堤身太近。其形甚窄。至四十八号以下。并无堤身。水出则漫淹武清东安。是改归北岸之议未可举行。其旧行中道之河。若由北七工三四号向望河楼调河头仍引入中道。距南北两堤均远。一线顺流。无所依傍。直达凤河。形势亦顺。无如闲段淤垫太长。渐成平陆。有无河形者。所需经费过巨。是引归中道之议亦未可行。惟近年水傍南堤之河。即系道光二十二年以前之故道。目前水入下口。不能不循此道而行。人力稍觉易施。惟下口既傍南岸而行。则南七各号。即系初近下口吃重之地。查南七五号。同治六年漫口秋后堵闭内。限于经费。未将拦河大坝修复。合龙之后。凌汛涨发。即已鼓裂塌陷。幸去年南四决口。该处未经过水。今年南上合龙。大溜甫过。该处水上埽面。与堤相平。岌岌可危。现在堤身受病。堤内坑塘太深。头分引河太窄。是南七之六七号。实为下游第一险工。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