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之异。

又查丹河发源山西高平县。穿太行山至怀庆属河内县丹谷口。拦河堵筑石坝一道。河分九派。名九道。流至郡城外。汇沁入黄。名大丹河。其九道之东北。另分河支一道。为小丹河。河口设有石斗门一座。又于下游修武县东关。设有石闸一座。该河自石斗门东北流。经河内武陟修武获嘉等县。约程一百九十余里。至新乡县与卫水合流济运。斗门闸座。均设有闸夫。经管启闭。现俱坚固无应修之处。其启闭章程。系遵照康熙二十九年题定之例。每年三月初一日至五月十五日。又自九月二十日至十月三十日。用竹络装石堵塞九道口。偪水入小丹河。下达卫水。中流水深以四尺五寸为度。并留涓滴之水。以灌民田。漕运事竣。听民自便。至今遵行。并无更易。又查洹河发源于彰德府安阳县西南善应山。旁汇天禧泉。北流十余里。汇珍珠马蹄二泉。委折而东趋其高平一闸。在善应山下游十八里。闸闭。则涓滴之水皆归正河以济运。闸开。则引洹水十分之三由曲沟等闸及万金诸渠分灌民田。该闸实为全河关键。现亦坚固完整。启闭系遵乾隆三十九年前抚臣何煟奏定每年于四月初五日起至五月十五日止。将该闸下板堵闭。俾洹河全流归卫济运。过此悉听民便。遵行已久。于运道民田。实无顾此失彼之虞。各等情前来。姚祖同未及核奏。移交在卷。臣等会同覆查。水自辉县百门泉发源处。南流汇小丹河。经汲洪浚滑汤阴等县。汇淇河汤河诸水。东北流至内黄县窦公集。会漳洹之水。入直隶大名境。达山东馆陶县。北抵临清。与汶河会流。自发源至会流处。计程九百余里。是为南运河。临清以北。全赖卫水济运。每当春夏之交。漕船盛行。时患浅涩。节经前抚臣阎兴邦何煟等。以各源流处所。于济运灌田。均关紧要。将各闸坝详定启闭之期。严立蓄泄之禁。先后奏定章程。历年遵办在案。今查百泉丹洹各源。现俱旺发。斗门闸坝。亦俱坚固。按时启闭。悉照旧章。今昔情形。委无不同。实于利运济民有益。但每年春末夏初。雨泽稀少。泉源未免弱。应请仍照旧章。饬令各该县每年春初多雇人夫。认真疏导。务令泉源畅涌。不致少有淤塞。违例截水等弊。久干严禁。臣等仍不时督饬各该守令严密稽查。循照旧规办理。不任视为具文。自可收有实效。似无须另行筹议。惟漳河由山东馆陶县入卫。其在豫省境内。本与卫水南北分流。自乾隆五十八九等年。由安阳县之三台地方南徙。遂挟洹水入内黄县窦公集。与卫河合而为一。争道北流。卫河不能容纳。窦公集一带河道。不无倒灌淤塞。因而闲有漫溢旁泄。嘉庆十五年。前抚臣恩长奏定疏浚工价。每年春夏两次设法疏通。至今遵照办理。卫水下游。尚无阻塞。所有查明百泉丹洹各源。与门坝并无倾圯。请仍循旧章各缘由。谨合词具奏。伏乞  皇上圣鉴。

  请复设泉河通判疏同治十二年
乔松年

窃查山东运河。自台庄至临清。八百余里。皆借湖水灌注。湖水来源。以汶水为最大。而更恃各州县泉水入之。乃能成湖。其东岸独山之湖。尤赖泉水之用。必须人力导引。时时疏浚。乃得通流。各泉分隶十七州县。是以从前设有泉河通判一缺。专司其事。以时周履各处。相视疏挑。俾无壅塞。法至善也。后因奉文裁汰员。以为此缺究与防河有闲。遂请裁去。旋经前河臣奏请复设。至道光二十九年又复议裁。将所管戴村坝工及汛地。交运河同知兼管。将各州县泉源。交各该州县兼管。循之至今。日久玩生。泉水多有壅塞。民闲不无私引灌田情事。缘泉源多至七百余处。散布各州县中。各州县抚字催科。簿书鞅掌。势不能时时亲往。董率修治。每年虽派有委员前往稽查两次。于情形非所素习。不能指其得失。不过会同地方官以禀了事。终无实效。且泉夫工食银两。司中久未筹拨。泉夫不能枵腹从事。相率束手。是以泉水日减一日。湖水即日消一日。今黄水穿运。运河水势已微。若再听泉务废弛。则运河水势益弱。倘不赶紧整理。恐将来汶水及各湖皆将枯竭。臣再四思维。惟有复设泉河通判。将旧管泉源及戴村坝工。仍归该通判管辖。责令不时周历巡查。将各处泉源。次第修理疏浚。其泉夫工食银两。按季拨足。俾泉夫无所籍口。可资力作。如再有壅塞之处。即将通判从严参处。庶不至视为具文。湖水运河。得有来源。自见畅旺。于漕行大有裨益。臣为保全运道起见。是否有当。伏候   训示祗遵。

  察看河情形疏道光十九年
直隶总督琦善

窃照前准部咨。奉  上谕。御史贾臻奏河水浅宜节下流请于临清以下天津杨村以上添筑草坝以蓄河水一折着直隶总督山东巡抚体察情形会议具奏钦此。当即钦遵委员前往确勘。兹据会同地方官勘明。由各该司复核议详请奏前来。臣等伏查自来治河之法祗在疏通。未有壅截之理。盖疏则顺行。逆则壅塞。其或不得已而有闸坝之设者。亦惟清水河方可由人操纵。今该御史奏请于河建筑草坝。固为速漕利运起见。惟临清以下运河。发源漳。夹沙带泥。性本浑浊。非清水之堪以启闭自如者可比。数百年来。未设闸坝。非前人之智虑不逮今人。良以川壅而溃。理势固然。是以但使河道湾曲。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