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行政之原也。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贵经筵。惟君德成就而后辅得人。辅得人而后天下治。然则开讲习以赞  宸修。致治要图。莫切于此矣。臣学识谫陋。惧无以仰承  德意。谨就管见所及。冒昧以陈。伏乞  皇上采择。不胜惶悚之至。

 道光三十年二月二十九日

御笔褒答倭仁手诏颁示大小臣工曰夫言不逆耳不为谏今倭仁之言其庶几欤然时异势殊或有难于必行者如彼引程颢所云择天下贤俊使得陪侍法从名虽甚而实有难行日与贤俊相处固与狎宦官宫妾之益相去万万矣然贤俊之士或有才而无德日与习者非翰墨之场即驰骋之乐反不如以礼相接互相警戒之为矣至于所言辨君子小人之分洵为切直之言朕虚怀纳焉嗣后凡大小臣工尤须以国计民生为重有所见闻剀切直陈以倭仁之直谏为法岂非朕之幸欤钦此谨案   显皇御极之初应   诏陈言者多蒙   嘉奖文端此疏   褒答尤至恭录当日   手诏以志都俞吁咈之盛而类族辨物实开  圣学之原宜其直谏早孚   宸眷而能以正学光辅 中兴也

  条陈日讲事宜疏道光三十年   
礼部侍郎曾国藩

窃臣前于用人三策折内。言及康熙年间日讲之例。三月十一日。奉  谕旨着于百日后举行日讲所有一切应行事宜着各该衙门察例详议以闻钦此。查康熙年间例案。臣部及各衙门俱已无存。而臣之初意。系于赞助  圣学之中。阴寓陶成人才之意。原折内所谓其几在此。其效在彼者。尚未申明详晰。今一切应行事宜。亦必求于人才有益。不徒务讲学之虚名。谨参考会典。及   圣祖御制文集 国史列传诸书。竭臣愚见。先定大概规模。补前折所未备。请  皇上再交各衙门核议。务使精益求精。  圣学人才。两有裨益。方得实效。谨将臣所拟条款。胪列于后。

一考定日讲设官之制。谨按日讲起居注官。见在满洲十员。汉人十二员。臣考旧章。则日讲官。与起居注官。系属两项。非一项差事也。日讲官主执经入侍。每日进讲。即宋时崇政殿说书之职也。起居注官主典礼侍班。簪笔载记。即周时左史右史之职也。我 朝顺治十年。设立日讲官。其时并无起居注之名。至康熙九年。复举行日讲。且创立起居注馆。于是起居注官。即以日讲官兼摄之。两项差使。乃为一项矣。厥后康熙二十五年。停止日讲。而起居注官则未尝废。衔上日讲二字亦未裁去。雍正乾隆以来。相沿不改。其实所办之事。乃记注侍班之事。日讲二字。则有空衔而无实事也。今奉  旨举行日讲。似须循名责实。二者仍分作两项。于见在记注官之外。别添一项人作日讲官。以复顺治及康熙初年之例。其见在之起居注官祇于衔上裁去日讲二字。其余不改。以循雍正乾隆以来之例。庶名实相符。而于   六朝成宪。皆不稍背云。

一讲官员数。谨按顺治十二年。初设讲官。选词臣八人。不分满汉。康熙九年。定设满洲四员。汉官八员。厥后递有增加。至十八员二十六员不等。盖以讲官而兼记注之事。职务较繁故也。今既将讲官与记注官分作两项。似可循康熙九年之例。定为满洲讲官四员。汉讲官八员。

一每日进讲员数。谨按顺治十二年。定以掌院学士率讲官或二人或三人进讲。康熙年间。每日进讲之员。无可查考。臣愚以为进讲之员太多。不免徒务虚文。谨拟每日以一人进讲。不事旅进旅退。与寻常  召见无异。庶讲官凝定专一。得以悉心启沃。  皇上静对臣工。听其讲论今古。亦得细察其精神器识。即此可以陶冶人才矣。

一讲官应用何项人。谨按见在起居注官。专用翰詹两衙门之人。溯查康熙年间。励杜讷以州同而转讲官。高士奇以中书而转讲官。当时取人。往往不限资格。又康熙十六年。有满洲讲官兼用小九卿之例。乾隆初年。有呈进讲章兼用科道之例。此次设立讲官。似可援此二例。斟酌行之。臣之愚见。拟请除大学士掌院学士。及六部都察院。职事较繁。无庸充补讲官外。其余内阁学士。及九卿科道之由科甲出身者。准其与翰詹两衙门一体充补讲官。庶取人之途较广。而仍不违乎成例。

一定保举讲官之法。谨按顺治十二年。初立讲官。   谕令大臣选词林学问淹博者八人。既由臣下选择。是保举之法也。康熙年间。讲官由题本开列请简。乾隆年间。讲官由引见擢用。至今相沿不改。臣思此次复设此官。仍须行选择保举之法。盖保举尚恐其滥。惟保举讲官。则断不至于滥。不特保人者十分慎重。即受保者。自揣学问平庸。亦必不敢妄进以取戾也。求  皇上于一二品大臣中。  特旨派出四五人。令其各保数员。以备进讲。此次所保之人。或升迁出差。将次缺员。又求特派四五人。令其各保数员进讲。所保之人。必容止庄重。辞气温雅。又必兼熟通鉴会典二书。如不称职。令其退出讲筵。或根柢甚深。而口稍拙讷者。不妨保举。

一进讲之地。谨按康熙年间。进讲之地。在 懋勤殿为多。惟十二年。暂修宫殿。   驾驻瀛台。即在瀛台进讲。二十三年。天气严寒。即在暖阁进讲。其余或在郊外。或幸南苑。皆不辍讲。是地可随时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