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养廉按成搭放。现在钱价虽轻。而所搭尚不至过多。况俟银价一平。仍无所损。文武官员。丝粒皆戴 国恩。自不应计及锱铢。而兵饷得免配搭。于兵丁目前生计。亦可不至艰窘矣。似此一转移间。法不必更新。民不必易习。兵丁无所苦。物价渐就平。制用之宜。彰明较着也。至南北各省情形。或小有异同。因地制宜。随时变通。似均可酌量办理。傥行之久。而银钱相埒。出入咸宜。则各省鼓铸。可加卯增额。推广流通。以孳生不竭之钱。济消耗日绌之银。操纵有权。利源在上矣。臣才识谫陋。阅历无多。一己之见。未敢遽信为当然。惟当此 国计未充。上廑 宵旰。苟有一得之愚。不敢不为刍荛之献。是否可采。伏乞  圣鉴。

  请饬定银钱画一章程疏道光二十五年    
刘良驹

奏为银价昂贵。公私交困。请 饬定画一章程。以权轻重而便出纳。恭折奏祈  圣鉴事。窃维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几及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论者谓银价之昂。由于银少。固已。然臣窃考唐宋以前。中国数千年上下通行之宝惟钱耳。明初用银犹为厉禁。至中叶始定税粮折纳白金之令。相沿至今。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而犹谓之钱粮。是其明证。今之银贵由于钱贱。实由于用银太重用钱太轻。我 朝承平数百年。历代所铸之钱。流行宇内。然自小民日用之外。殆无用钱之处。此制钱所以日轻也。部司库藏。皆以银为出入。此纹银所以日重也。于此而欲因时救獘。裒益平施。端赖  圣人之权衡矣。臣伏思 国家制用。不外出纳二端。银钱皆所以权用。不宜偏有低昂。应请嗣后定为银钱兼用之制。每纹银一两。由部酌中定价。准换制钱若干文。如近岁户部奏准各省捐输案内。以制钱一千五百文抵银一两之例。并 饬部臣将每年经费出入。逐款稽核。每年所入之项。何项必须收银。何项可银钱并收。何项可一律收钱。酌为银钱入数定额。每年所出之项。何项必须放钱。何项可银钱并放。何项可一律放钱。亦酌为银钱出数定额。其收钱放钱。即依新定银价折算。但令制钱入数出数两足相抵。随收随放。既无贯朽之虞。亦于向来银项奏销。毫无亏损。如收钱之处较少。放钱之处较多。即令各炉加卯鼓铸。以敷支放。则库银所入。更可望其渐积盈余。尤于经久之计有益。以臣愚见。每年经费所入。如关税之短绌。由于银价过昂。商贾畏累不前。百计偷越。若定以平价改收制钱。可以广示招徕。当于关税有裨。此可收钱者一也。盐课之缺额。亦每以银价过昂为词。查卖盐之价。本系制钱。例须易银纳课。今银价倍增。一岁至完两岁之课。将何以堪。若定以平价改收制钱。盐务必日有起色。此可收钱者二也。常例捐银。每岁约三四百万两。民间银少钱多。若准其照部定银价交钱。则输纳者众。且有近年各省捐输以钱抵银成案可循。此可收钱者三也。又臣来自田间。深知百姓买银纳官之苦。南中州县。间有收折民间钱文。由官换银运解。初亦官民两便。今则银价日昂。向之折收民钱。定数不能再增。州县赔垫无出。因欲加取于民。以致激成抗拒。如前此湖南北之耒阳崇阳。及近日福建之台湾。浙江之奉化。百姓滋事。皆因州县征收钱粮加重所致。而州县之议加重。又实因银价过昂。官赔无着所致。是则银价不平。官民通累。所关非细。窃谓今日征收钱粮。亦当暂为银钱并收之法。或通省酌定成数。或察该处向来民间收钱即令解钱。仍就一省通融计算。银归司库奏报。钱归留支开销。此则各省州县情形不同。应令督抚饬地方官体察详议。此可银钱并收者又其一也。至每年经费所出。如河工岁修买料雇夫。皆系用钱。向来所定银数。照向来银价已足敷用。现即物料昂贵。而今日所定平价。较之向来银价。尚必过之。若改发制钱。于河工不至支绌。

近日户部奏准东河所收捐输钱文。即已令作正款拨用。此可放钱者一也。工程向定银数本属宽余。开销难免浮冒。今银价过昂。愈充私橐。若改发制钱。不过少减中饱之资。于办工仍属裕如。此可放钱者二也。各省留支款项。多系所领者银。所用者钱。有司视银价之昂为利薮。若酌定成数。改发制钱。于相沿旧章。并无更改。此可放钱者三也。八旗月饷。向有搭放制钱。此后京外官俸。及各省绿营坐饷。似亦可仿照分成搭放。此可银钱并放者又其一也。臣思成宪固宜恪守。而达权乃以济时。况今日银缺价昂。上下均切殷忧。几无长策。尤不能不亟筹酌剂。以利变通。惟经费出入之数至繁。岂臣管窥蠡测。所能遽尽其曲折。是在部臣秉公熟计而已。要之纹银日少。势不能使之更多。制钱日轻。法能使之渐重。臣上年五月间。曾有淮南推广票盐之奏。其时即筹及银价昂贵。请令商贩纳课。银钱兼收。并请其钱拨解南河应用。嗣以票法不行。其银钱兼收之说。该省亦未议及。江西抚臣吴文镕亦奏银钱并行。部议令其试办。卒以专行一省。不无窒碍而止。盖银钱兼重。乃 国家制用之大权。非由部画一定价。暨统筹出纳章程。则上下观望。莫执其咎。臣再四思维。现在纹银流布尔日广。天产几绌。而制钱乃 国家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