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焉者乎。一则商贾受其害也。京城百货。仰给外省。即杂粮蔬果牲畜。亦来自各乡。大钱既不通行。货物无由运致。市肆歇业不少。而粮店尤多。盖以僻之中。大钱必无所用故也。至于肩挑背负之徒。情尤可悯。不受则货滞而无以为生。受之则钱入而不能复出。化良为莠。诚足虑也。夫趋利之情重。则畏死之念轻。大钱一日不停。私铸一日不绝。今之所以不敢议停者。原以兵饷所出。舍大钱别无可行之端。然臣窃以为恃大钱亦终有必穷之势。何者。每局需铜月数万斤。地之所生。人之所藏。祗有此数。处处设局。则处处需铜。即令括无遗。半年之后。其源必竭。臣谨即管见所及。可以变通尽利者。为我  皇上上敬陈之。一曰酌轻重以敛制钱。汉唐未尝用银。恒数十年一铸而钱给。今则加卯鼓铸而钱不给。何也。钱有散而无敛也。有散而无敛。则钱轻。钱轻则银重而生民困。银重则钱轻而逋赋多。今请京城及顺天直隶各属钱粮税课等项。每两悉征制钱二千文。应行解部者。按其地之远近。每千酌加解费数十文。则商民有减赋之乐。 国家无逋赋之忧。并令户部所捐铜斤铜本。悉收现钱。夫收未铸之铜以待铸。何如取可用之钱以备用乎。购未出之铜而毋使藏。何如重已成之钱而毋使毁乎。兼此数项。尚有不敷。然后铸制钱以足之。则局费省而铜给。钱自下而上。则滥恶无所容。而私铸之小钱自绝。重者散之使轻。轻者敛之使重。轻重之权操于上矣。

二曰审虚实以行钞法。部臣因实钞不行。招商设立官号。夫官票行而宝钞不行。岂民之信户部。不如商贾哉。官票实而宝钞虚耳。然所招之商。非能为户部尽数垫支军饷也。亦户部随时接济之耳。乃户部发银之时。银价必骤落。户部放钱之时。银价必骤长。授人以柄。使其窥我盈虚。网罗厚利。夫户部将所有银钱输之官号。何如将所有银钱输之钞局乎。今请旧钞仍照旧章。祗准搭成报捐纳税。其新钞悉准支取制钱。夫钞之真伪有可稽。非若大钱官私莫辨也。方其始也。必持钞以取钱。取信既久。自必畅行无碍。至于外省。各有官票足资流转。即与钞法一律。无庸更发官钞。盖远则号数合同无可核对。易启猜疑。不如本省官票之足以取信也。但官局必须官为经理。毋得委之商人。致有把持之獘。现在福建停止大钱。畅行官票。兵民称便。其明验也。然是二者。特补救目前耳。其行之久远而无獘者。必也舍末而求本乎。夫 国家之富。银钱其末也。谷帛其本也。今使一城一邑之中。遭逢寇警。有谷帛而乏银钱无害也。若谷帛告匮。虽银钱山积。有不委而去之者乎。且谷帛出于农桑。钱粮征收谷帛。则耕蚕者供其所有。无粜贱买贵之虞。而农桑得其利。农桑得其利。则天下之人。皆弃末返本。野无旷土。邑无游民。而 国家之蓄积足恃。或曰。民将湿谷薄绢以充赋也。夫谷之有燥湿。犹米之有燥湿也。今不征收漕米乎。绢帛之有厚薄也。犹银色之有低昂也。今不征收粮银乎。或曰。布帛翦断难用也。夫按其地之所出。约其价值贵贱之中。每两银折布折帛若干丈尺。何俟尺翦寸断乎。其奇零悉令纳谷。谷则可以升合计也。然而法难骤更。事贵有渐。今请各省钱粮。除解京者照旧征银。其存留之款。悉令征钱搭收一二成谷币。兵饷给钱。廉俸则钱与谷币各半。如既行之后。上下称便。可推广征收以充兵饷。其有余者。帛布可起运以实 京师。谷则储郡县各仓。俟青黄不接之时。照时价出粜。易银解京。斯小民免称贷之苦。郡县有荒歉之备。 国家得赢余之息。上下交受其利矣。抑臣更有请者。大钱既停。则铅钱铁钱。私铸亦得厚利。且铅子偷漏。例禁綦严。铅钱出城。即可镕为铅子。应请一律停止。以绝獘端。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训示。

  请重祖钱以正钱法疏咸丰五年  
监察御史宗稷辰

臣闻善为政者。视俗而施教。必合众人之所欲。而后立法可以必行。必量天下之所宜。而后行法可以无阻。利多而害少者。法虽敝而可修。利少而害多者。法屡更而难恃。以今日之时政论之。求利于 国而不便于民。其失计无有甚于钱法者也。自道光年闲。忧银少而思胜之以钱。始有铸大钱之议。  皇上御极初。言者益多。于是铸为数等大钱。原期钱胜而银弱。以大钱辅旧有之钱。不可胜用也。铜不足。济之以铁。寻糅之以铅锡。而钱更不可胜用也。讵知大钱出而旧钱稀。铁钱出而铜钱隐。当百当五十等。既存为无用。而铜运又不通。即当十大钱。亦难责其多铸。外省钱局。率以办铜棘手。潜多销化旧钱为之。大抵旧钱四五。足以成当十之一枚。铸者获利过本。而公家行用。仍强民所难。名为当十。实多受六折八折之亏损。江南淮上。比比如此。民间患苦而吞声者多矣。京中市肆遵法。勉用当十当五钱。而一出京门。竟不能用。其官局与官号所发给流转者。仍在钞票。而大钱特为标识之具。民用亦仅供零星购物。而大钱之为用。究属无多。其换银远去者。求得一色制钱。每千折加三四。是大钱虽暗损乎制钱。而制钱之尊自若也。大钱无少益乎制钱。而银价之昂更自若也。公家倚重官号。有银则增其钞本。少银则赖为饷资。运实于虚。可暂权而恐难经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