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山川之类。皆吾所不可无。诚。合其气者也。其非吾之心。而心动于鬼则亦鬼。动于神则亦神者。吾之所可无。特邪合其气者也。心未感而亦鬼而亦神。天地之间。气之偶厉者耳。吾弗见也者。弗闻也者。而其气久则灭。吾祭享之。庙貌之。而其气凝矣。诚合其气者。心通也。邪合其气者心造也。其厉气之出没不常者。彼亦能击剥人之心。而心不为之动。则气无所以存而气必散。鄙儒不达是物。概谓之无。夫高曾祖考日月山川之属。既万万不得无。即今日诸淫祀。亦皆人心所设也。夫心何所不有哉。谓鬼不可无财。则府库之。谓神不可无配。则夫妇之。心立而鬼神之变状。若镂若绘。心病耳则闻。心病目则见。僊佛一起。鬼神如沙。于是有道之诸天。有释之阎浮提。僊佛遂敢为鬼神之渊薮。虽高曾祖考日月山川之鬼神。亦若惟僊佛之言是听从。公卿不知耻。闾阎不惜费。至是而鬼神之污辱甚矣。世愈衰则人心愈漓。僊佛乘虚而入。而假鬼神以怖之。故不敢不从也。圣人之世无僊佛。故无邪鬼神。无僊佛之邪鬼神。故无生死轮回报应之邪说。而风俗正。忠孝纯。教化立。虽及其季。列国淫祀。亦僭渎于山川祖考古帝王师佐而已。不若后世之鬼神。大坏风俗。丧忠孝。梗教化也。呜呼。不斥僊佛则鬼神日邪。不斥邪鬼神则人心日乱。居今日而有大声疾呼斥邪鬼神僊佛者。亦正人心之大端也夫。

  论明太祖三 
潘德舆

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春秋所书武宫炀宫。论语所记季氏旅泰山皆是。然犹鬼神之在祀典者也。东汉以来。沙门之教兴。道士之术炽。于是无名之鬼神。坌集不可当。莫审姓氏。莫详勋德。以邪召邪。渎污莫甚。尝谓三代以上祭非其鬼。而其鬼有可稽。三代以后祭非其鬼。而其鬼并不可考。浸寻既久。依倚托。并城池岳渎先贤先臣之正祀。亦别易美名。昧其本始。使人不知酬功报德感善疾恶之义。虽不废祭。而祭之义已废矣。礼记所谓今之祭者。不首其义。故诬于祭是也。善乎。洪武三年。诏曰。朕考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弥隆。是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至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可加。忠臣烈士可以加矣。亦惟当时为宜。夫礼。明神人正名分者也。今依古定制。皆以其神称。府州县城隍。第称其府州县城隍之神。历代忠臣烈士。如其当时名爵。后世称谥。皆与革去。惟孔子如旧。天下神不应祀典者。有司毋祭。此诏洵旷世之卓识。千古之伟义。一洗历代礼官之陋。然曰惟孔子如旧。是以孔子之王号及谥。为不可议也。酌损益之。而终未尽善。此失至世宗始革。而后不悖于古学官祀先圣先师之义。信乎制作之难也。又洪武七年。设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训其族人。独遗曾氏。礼官不奏增也。以为三氏之族盛欤。十八年。翰林院待诏孔希善言。孟氏子孙有以罪输作者二人。上遣还。谕工部臣曰。孟氏后甚微。脱或死亡。行凋尽矣。则孟氏非盛族也。然则遗曾氏何也。故曰制作难。

  祀典杂议  
龚巩祚

一昔者人伦之始。五品之事。实大圣之所造。一饮一食。犹思报本。畴非圣之百姓。曾是人伦攸始而无报耶。今法。于古之圣人。则皆报之矣。黄帝尧舜禹汤。则于历代帝王庙。文王则于传心殿。武王则于帝王庙。孔子则于学。稷则于坛。陶伯益伊尹周公则于帝王庙之东西庑。独契无祀。议者难之曰。契当祀矣。无祀之之处。稷契之孙皆有天下。商周之王坐于堂。反令其祖配食于庑。不便。是故祀稷于坛。则不复于庑。契则阙之。应之曰。稷契之在庑。配尧舜。非配商周也。子孙身为王。坐于上。祖不身为王。坐于下。何不可者。契宜增祀。稷亦无嫌复祀。又一议曰。今法各学有崇圣祠。褒孔子五世。而契为孔子太祖。宜升契于崇圣祠。正坐南向。肇圣王以下五位配享。东西向。之言也。犹贤于阙之之说。

一今法。自京师及府州县。皆有文昌帝君祠。曰。是司科名之得失者。科名果有神。宜夫求科名者自祠之。不必朝廷代为立祠。祠之之徒曰。是斗魁戴匡六星。在周官祀第五第四星。吾曹仿周官遗意而变通之。祀其第六星。无不可者。呜呼。志科名者。志禄而已耶。言甚鄙。不可以为训。又曰。帝君即张星。又曰。梓潼神姓张名亚子者也。谨求之经传。天官书文昌六星。非张星。张星非文昌六星。张为二十八宿之一。不当有特祀。梓潼张亚子。见于小说家。词赋家。不足深论。要之不中律令。帝君之称。出符醮青词家。益悖律令。官给太牢。春秋跪拜惟谨。恐后世姗笑。宜罢之。

一按会典。历代帝王庙。现在配享名臣如千人。窃条其应增入者二十一人。如左。

 唐增四岳
 虞增稷 契
 夏增靡
 商增伊陟 甘盘
 周增周公共伯 召公和伯
 汉增霍光 赵充国 杜乔 李固
 宋增王旦
 辽增萧翰 耶律隆运
 元增哈剌哈孙
 明增杨溥 谢迁 刘健 王守仁 熊廷

 以上所列诸臣。或以德。或以功。或左刱。或左守。或左中兴。或仕末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