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旧庙今之 龛座略如晋宋以来之坎室晋太常华垣建议庙室以容主为限无拘常数厥后王导温峤等往复商榷议增坎室宋增八室蔡襄为图此皆达礼君子度时之宜以成一代之典彼岂未闻世室亲庙之说亦谓礼乐不相沿袭事异殷周礼从而变也今之增 龛实其比例或又谓 奉先殿乃古原庙之制与太庙事体不同查会典所载雍正十一年奏准 奉先殿 神牌供奉与 太庙理应画一是 太庙如 奉先殿制久有 成宪可循不得谓 奉先殿可以增 龛独不可仿行于 太庙也仰维 列圣家法皆 躬行节俭以先天下今日援案增 龛之议事属权宜意从俭朴未必无当于 列圣降鉴之心廷议既已允谐似应无烦疑虑至祧迁之礼虽古之常制而藏主之室则礼无明文郑康成礼经大师其言周制祧主藏于太庙及文武世室是已祧之主与不迁之祖同处一庙故庙亦名祧晋代之制藏于西储夹室当时已疑其非礼后世竟沿为故事儒家每谓祧于夹室为古制殆臆度之辞庙既与古不同祧亦未宜轻议惟 太庙规制有定 国家统绪无穷醇亲王议请 明降谕旨晓示天下自今以往亲尽则祧并请以 后殿东西二稍间永藏祧主此则导 皇上以太让酌庙制以从宜礼贵因时让为美德非天子不议礼应否 允行自应一秉 圣裁非臣下所敢妄拟矣
  以一死泣请 懿旨豫定大统之归疏   
吴可读
窃罪臣闻治国不讳乱安国不忘危危乱而可讳可忘则进苦口于尧舜为无疾之呻吟陈隐患于 圣明为不祥之举动罪臣前因言事忿激自甘或斩或囚经王大臣会议奏请传臣质讯乃蒙我 先皇帝曲赐矜全既免臣于以斩而死复免臣于以囚而死又复免臣于以传讯而触忌触怒而死凡犯三死而未死不求生而再生则今日罪臣未尽之余年皆我 先皇帝数年前所赐也乃天崩地折忽遭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之变即日钦奉 两宫皇太后懿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之子承继 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特谕罪臣涕泣跪诵反覆思维窃以为 两宫皇太后一误再误为 文宗显皇帝立子不为我 大行皇帝立嗣既不为我 大行皇帝立嗣则今日 嗣皇帝所承大统乃奉我 两宫皇太后之命受之于 文宗显皇帝非受之于我 大行皇帝也而将来大统之承亦未奉有明文必归之承继之子即谓 懿旨内既有承继为嗣一语则大统之仍归继子自不待言罪臣窃以为未然自古拥立推戴之际为臣子所难言我 朝二百余年 祖 宗家法子以传子骨肉之间万世应无间然况醇亲王公忠体国中外翕然称为贤王观王当时一 奏令人忠义奋发之气勃然而生言为心声岂能伪为罪臣读之至于歌哭不能已已倘王闻臣有此 奏未必不怒臣之妄而怜臣之愚必不以臣言为开离闲之端而我 皇上仁孝性成承我 两宫皇太后授以 宝位将来 千秋 万岁时均能以我 两宫皇太后今日之心为心而在廷之忠佞不齐即众论之异同不一以宋初宰相赵普之贤犹有首背杜太后之事以前明大学士王直之为国家旧人犹以黄请立景帝太子一疏出于蛮夷而不出于我辈为愧贤者如此遑问不肖旧人如此奚责新进名位已定者如此况在未定不得已于一误再误中而求一归于不误之策惟有仰乞我 两宫皇太后再行明白降一 谕旨将来大统仍归承继 大行皇帝嗣子 嗣皇帝虽百斯男中外及左右臣工均不得以异言进正名定分预绝纷纭如此则犹是 本朝 祖 宗来子以传子之家法而我 大行皇帝未有子而有子即我 两宫皇太后未有孙而有孙异日绳绳缉缉相引于万代者皆我 两宫皇太后所自出而不可移易者也罪臣所谓一误再误而终归于不误者此也彼时罪臣即以此意拟成一摺由都察院转进呈底 奏底俱已就草伏思罪臣业已降调不得越职言事且此何等事此何等言出之亲臣重臣大臣则为深谋远虑出之疏臣远臣小臣则为干进希名又思在诸臣中忠直最着者未必即以此事为可缓言亦无益而置之故罪臣且留以有待洎罪臣以查办废员内蒙 恩圈出引 见奉 旨以主事特用仍复选授吏部迩来又已五六年矣此五六年中环顾在 廷仍未有念及于此者今逢我 大行皇帝永远奉安 山陵恐遂渐久渐忘则罪臣昔日所留以有待者今则迫不及待矣仰 鼎湖之 仙驾瞻恋 九重望 弓剑于 桥山魂依尺帛谨以我 先皇帝所赐余年为我 先皇帝上乞 懿旨数行于我 两宫皇太后之前惟是临命之身神志瞀乱摺中词意未克详明引用率多遗忘不及前此未上一摺一二缮写又不能庄正罪臣本无古人学问岂能似古人从容昔有赴死而行不复成步者人曰子惧乎曰惧曰既惧何不归曰惧吾私也死吾公也罪臣今日亦犹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罪臣岂敢比曾参之贤即死其言亦未必善惟望我 两宫皇太后我 皇上怜其哀鸣勿以为无疾之呻吟不详之举动则罪臣虽死无憾宋臣有言凡事言于未然诚为太过及其已然则又无所及言之何益可使 朝廷受未然之言不可使臣等有无及之悔今罪臣诚愿异日臣言之不验使天下后世笑臣愚不愿异日臣言之或验使天下后世谓臣明等杜牧之罪言虽逾职分效史之尸谏诋尽愚忠罪臣尤愿我 两宫皇太后我 皇上体 圣祖 世宗之心调剂宽猛 养忠厚和平之福任用老成毋争外国之所独争为中华留不尽毋创 祖 宗之所未创为子孙留有余罪臣言毕于斯愿毕于斯命毕于斯再罪臣曾任御史故敢昧死具摺以陈又以今职不能专达恳由臣部堂官代为上 进罪臣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