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五省。战事大定。即应将前募之水勇。改为经制之水兵。核定章程。会议具奏。特以勇丁之口粮较多。额兵之口粮极少。相去悬绝。难于酌中定议。展转筹思。是以覆奏稍迟。臣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冬。初招乡勇。维时长沙甫经解围。各路兵勇往来湖南。络绎不绝。臣查向章。参差不齐。惟张国梁之勇每月五两四钱。江忠源之勇每月四两五钱。该两军最为有名于时。逮三年夏间。胜保奏请招募陆勇。月饷四两五钱。户部议准。江南大营。循而行之。遂定为报销之常例。臣于三年冬间。招募水陆两军。陆勇酌为每月四两四钱。而亲兵什长。稍有增加。水勇酌为每月三两六钱。而手舵工。稍有增加。厥后银价日贱。米价日昂。咸丰十一年。杨载福等请将水勇每月加为三两九钱。至今未改。臣复详加询访。除山东河南饷章渐少外。其余楚闽浙等十省勇饷。均系四两有奇。目下各路招募陆勇。纷纷未已。若将军饷骤为大。则人皆去为陆勇。谁愿复充水兵。故臣所议章程。于兵饷一案。暂从其优。俟军务告竣。再行酌量核。审时度势。有不能不出于此者。非敢与陆勇战守粮额故示悬殊也。自古养兵本无善政。南宋之招财。晚明之增饷。皆为兵多所累。识者病之。我 朝绿营兵丁五十余万。较之宋明已极少。然乾隆四十六年。议增缺额名粮。大学士阿桂曾上疏力争。臣国藩亦于咸丰元年。疏请裁兵五万。户部初未议准。后乃通行各省酌办。溯自洪杨倡乱。捻回继变。军兴十余年。惟向荣和春大营用兵稍多。其余皆倚勇丁以集事。 国家养兵之费。岁逾二十万。当此多事之秋。乃未闻绿营立一奇功出一良将。今各省勇丁。合计约在三十万以外。而昔年经制之兵。仍未能议裁。且守战各兵。在营之坐粮虽少。而出征外省。加以盐折夫价余丁等。每兵一名。月支亦在五两上下。平日有粮少之名。临事无省费之实。百年受养兵之累。临急无破寇之效。统筹全局。殊非长策。臣愚以为军务全竣后。仍当综核名实。裁陆兵。其必不可裁者。即当增加口粮。此又因今日设立水营。而即预为异日陆营之地也。谨议事宜三十条。营制三十四条。分缮二折。恭呈  御览。计战船七百七十四号。除提督已颁关防外。新设总兵四员。拨出兼隶之总兵一员。副参游三项营官二十四员。都守千把外委等哨官七十四员。兵数一万二千余人。兵饷船价廉俸杂费修舰之费。约计每月五万有余。选将练兵饷项捕务暨考核教演之设。莫不严定章程。冀垂令典。请  旨饬下军机大臣。会同吏户兵工等部。暨总理衙门核议施行。所有会议长江水师营制事宜缘由。谨会同漕运督臣吴棠护。江苏抚臣刘郇膏。安徽抚臣乔松年。江西抚臣刘坤一。湖北抚臣郑敦谨。湖南抚臣李瀚章。恭折由驿具奏。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

  酌议江苏水师事宜疏         
曾国藩

窃臣拟酌改江南外海水师营制。业于本年四月初七日。附片陈奏大概在案。伏思厘定新章。必须参稽旧制。查中枢政考所载。江南水师。向分外海内河两支。外海兵六千七百七十六名。官一百一十八员。内河兵八千零二十一名。官一百三十三员。其船数则无可稽考。道光二十四年。前督臣璧昌奏称江南旧例。营船二百七十五只。业已破废不堪。另造舢板船一百三十五号。大船十二号等语。约而计之。其船不过装载二千数百人。额定之兵。尚有万余人无船可载。有水师之名。无舟楫之实。不能不大为变通。讲求实际。窃谓水师之多少。宜以船只之多少为断。无船则兵无用武之地。官为虚设之员。欲定水兵之额数。必先筹口粮之入。兼筹修船之经费。即如外海船只须用广艇红单拖罟之类。每造一号。动费数千金。夹底者或万余金。加以大小修整绳索摃具子药械。所费更为不赀。上而火轮兵船。用尤巨。下而船板小艇。需费亦繁。竭江苏之物力。不过办船百余号。装兵三千余人而止。其不能不大裁旧制之兵。酌旧设之官者。势也。至于养兵之饷。旧制水师亦照绿营之例。有马粮战粮守粮等名目。平日或小贸营生。或手艺餬口。尚不足以自存。今既责令常住船上。不得不稍从优厚。故长江章程。兵粮月支二两七钱或三两不等。较战粮已加一倍。较守粮几加二倍。今议江苏水师。亦宜仿照长江之例。外海则尚须增。自军兴以来。绿营之兵无功。各省之勇着绩。兵丁亦颇以平素饷薄为辞。今欲一兵收一兵之用。不能不酌增口分者。亦势也。惟既增出。即须筹划入。长江之饷。五省各留厘卡一处。系出于常赋之外。臣尚以太多为虑。江苏水师。则经费出自司库。断不能于正额之外。添出无之饷。尤不可狃抽厘之说。留一永远之卡。溯查乾隆四十七年增兵六万有奇。其时大学士阿桂上疏陈论。以为国家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为继。臣国藩于咸丰元年在侍郎任内。奏请裁兵。即引伸其言。叹为远虑。今日整理水师。岂肯尽背前言。江苏水师嘉庆道光年间。每岁用银若干。苏省无案可稽。此时约略计算。总不欲使新章之银。浮于旧制之外。如其不敷。更须酌裁陆兵以补救之。不独江苏为然也。即沿海各省整顿水师。均须核算饷项。如使新饷果浮于原数。即应兼裁陆兵。以酌济水饷。水师久无战船。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