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无踰李鸿章左宗棠者矣。李坐镇畿辅。中外洋务。本赖其主持。左宗棠一时能否舍陕甘而莅海疆。非臣所敢妄奏末议。臣窃窥兵部侍郎彭玉麟忠肝义胆。出流辈。必能为国家肩大事。虽居官任职。非其所愿。而御捍患。当所不辞。或疑海疆统帅。时与洋人交接。若性情激烈。恐嫌隙易生。抑知天下惟忠义之人。最能坚忍。即远人亦未尝不考其素行而生爱敬之心。至于后进人才。既关培养。尤资历练。而后取多用宏。其源不竭。近日人才之弊有二。一则误于空谈。谓公愤可以却敌。言及外事。则斥为汉奸。及身居局中。又茫然不知所措。一则狃于习见。谓我曾以此法破发捻。战以气胜。宜勿慑于彼族欺人之言。迨临事而悟其弗如。则已晚矣。近惩二者之弊。又取柔和熟一路。但通洋语。略识洋文。能调停交涉事件者。便为出类拔萃之才。抑知片长末技。以备顾问。以供驱策。未尝不可。实学非所知也。行阵部伍。中国以为角力之士也。而西洋无不知书之武臣。规矩准绳。中国以为食力之民也。而西洋无不知书之匠首。我以为粗。彼以为精。则彼得其精我得其粗。固其所也。臣前者持请设算学一科。诚以外国权舆万事之方。胥根乎算学。而中国鼓励人才之用。莫捷于制艺科。今同文馆之设有年矣。其中当有学业勤敏。心术明粹者。可否仿照满之笔帖式。汉之小京官。拨入总理衙门。使习外事。徐察其所成就而进退之。其尤异者。升之于司官。与正途出身等。夫教之于同文馆。所以培养之也。试之于总理衙门。所以历练之也。非培养则才无自始。非历练则才无自伸。其出洋有成效而归者。更当优予拔擢。名之所在。众所争趋。日推日广。而才不可胜用矣。

臣就所见洋师。咸谓中国聪明。实胜于西洋。循序求之。不患其不精进。但风气创始。苦于督率之无人。即如船政一事。如得通晓制造渊源者领袖其间。所成就者必不止此。今则督艺徒者匠首也。而匠首之智不如艺徒。督匠首者绅员也。而绅员之智不如匠首。督绅员者臣也。绅员能知其大意。臣则一无所知而已矣。一切造船驭船。不能躬审其是非。只能访问其优劣。心力交瘁。聋瞶何补。此培养历练后进之人才。所以不得不亟亟也原奏议定开办后。应如何一心一力。历久坚持。尤宜同尽公忠。永维大局。臣以为欲收持久之效。当究其所以不能持久之原而预杜之。诚使度支无缺。日就月将。谁则欲居不韪之名。以更垂成之绪。可虑者。作无益害有益。其始也。并非与自强之意有所龃龉。迨踵事增华。滋赔累。耗费之门日辟日广。府库之积日浚日深。水旱盗贼之忧。相寻而起。司农仰屋。物议横生。斯时欲为苟且之谋。不可得矣。人情愤则奋。乐则颓。但使朝野内外以庚申之耻。常悬于目前。何能以自强之思。皆置于度外。至于办理不善。当咎其人之失当。不容废于半途。时势互殊。苟与其人以便宜。不容苛之以文法。有以不变为持久者。自强之方。闻善能徙。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然以练兵简器造船为自强之目。筹饷为自强之纲。而贯乎纲目之中者。则持久之精神。与持久之作用。士大夫知格致为入圣之门径。即报国之经纶。读有用之书。试诸有用之地。以成其为有用之才。局中者受局外之攻错。集思广益。不视之为浮言。局外者谅局中之苦心。露胆披肝。各资其所独见。人之咸有以自尽。惟不苟同者。然后能为和同。因循之弊。庶乎免矣。臣见闻孤陋。罔识忌讳。自知所言。无当万一。伏惟  皇上  圣鉴训示施行。不胜悚惶待命之至。谨 奏。

  覆奏海防条议            
李鸿章

一原奏练兵一条内称。若求实在可御外患。事较办发捻诸贼为更难。兵亦较办发捻诸贼宜更精。洵是不刊之论。盖发捻苗回诸贼。皆内地百姓。虽有勇锐坚忍之气。而器械不及官军之精备。可以剿抚兼施。若外洋本为敌国。专以兵力强弱角胜。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夷。以水为家。船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若陆军训练得力。敌兵登岸时。尚可鏖战。台布置得法。敌船进口时。尚可拒守。但用旗绿营弓箭刀矛鸟鎗旧法。断不足以制洋人。并不足以灭土寇。即如直隶练军。屡经挑选整顿。近始兼习洋鎗小炸。以剿内寇。尚属可用。以御外患实未敢信。各省抽练之兵。大率类此。用洋鎗者已少。用后门鎗及炸者更少。其势只可加练。而不可减练。只可添练洋器。以求制胜。而不可拘执旧制。以图省费。前督臣曾国藩于同治十年正月。覆奏筹备海防折内。谓沿海之直隶奉天山东三省。江苏浙江两省。广东福建两省。沿江之安徽江西湖北三省。各应归并设防。沿海七省。共练陆兵九万。沿江三省。共练陆兵三万。统计每年需银八百万两。因无款可筹。议遂中止。兹总理衙门拟以曾经制胜之洋鎗队练习水战。丁日昌拟选练陆军。合天下得精兵十万人。与曾国藩前奏大略相同。惟陆军与水师用法各殊。练法亦异。水师犹可上岸击贼。陆军未便强令操舟。似不宜两用以致两误。臣愚以谓沿海沿江各省。现有练兵鎗队。虽不及曾国藩丁日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