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矣。人心之明。甚不可有蔽也亦然。而其易于蔽即较目为甚。吾好声色。声色为之蔽矣。吾好货利。货利为之蔽矣。好骄好胜。骄胜为之蔽矣。好谗谄面谀。谗谄面谀之人为之蔽矣。方寸之明。而蔽者万端。日昏日塞。虽其事之得失。是非了然。目前亦熟视莫之省。即有从旁为之直指而切告者。方不自以为蒙。而反以责其诞。又其势之隔于至远。几之伏于未形。而能有察哉。盖其明之夺于所蔽。直与无目等。更非有目而蔽者之可方也。吾撤其所为蔽之者。而明即反于其故。心则不然。外有蔽。则内有损。蔽愈厚。则损愈多。譬目之病翳膜者。壁坚于外。而睛即伤于中。纵有名医能以妙刀抉而去之。其光之闪烁者终莫能遂。复且恐其根之旋即萌也。则不惟抉之而已。又不可无防护滋养之方。其方奈何。寡欲以端其情。格物以储其理。广询博采以达其机。此固受蔽者之所宜急药。而亦未受蔽者。所宜预药也。否则。终于蔽终于瞽而已矣。目之瞽。即其行步不能无蹉跌损伤之患。于心之瞽而有不祸其身者哉。

  病说   
龙启瑞

客有患郁湮之疾者。龙子过而问焉。见其兀然而坐。偃然而息。日饭三。食之尽器。龙子曰子病乎。曰病矣。然则子何病。曰吾苦腹疾而事圊焉。医者治之。三月而不效。吾忧之。不知所出。吾业以治之。则疾益以剧。龙子喟然叹曰。吾乃今知子之诚病也。夫子之所谓腹疾者。是特饮食寒热之为患也。而丰而食焉。而华而色焉。乃其根柢。固莫之能也。竣之而已。而遂废而事。而日槁而形。荧而心。终日慱慱。若大难之将至者。是子之神先敝也。疾何与焉。夫万物生于神。养于神。故神聚则强。神王则昌。神衰则病。神散则亡。是以啜糟之夫。卧之颠之侧而不堕者。其神全也。嫛婗之子。遇猛虎则折三尺之莛以驱之。虎犹不害。何则。心忘乎物。则物莫之能贼也。今子未甚病也。而日以病为忧。夫忧者实病之所从集也。子盍朝作而于于。夜暝而蘧蘧。无怀无思。以子居。疾其庶有瘳乎。客曰善。将从子之言。三日试之。其病良已。

  与郭筠仙中丞论通志体例书   
李元度

某积岁从戎。学殖荒落。去秋当事招入志。其时告养尚未得请。虑有阻格。须浼当道再陈。故未敢谢郄。又闻总其事者为阁下。某不过备写官之列。侧聆绪论。亦藉以牖茅塞。故姑虱其间。实则无能为役也迩者议论多而成功少。同事半已谢去。方事无成局。又恶敢更立异同。顾愚者千虑。或有一得。私心见为未安。亦未敢嘿尔而息。前见同人所拟体例。实有不悦于心者。不敢附和。谨条举而商搉之。夫志为官书。自有通行体例。书成当缮正本表呈 御览。非私家著述比。亦非郡邑志之犹可别出机杼者比也。康熙中尝颁河南通志于天下。为修书之式。雍正七年。 诏各直省纂辑通志。亦经部颁条例。今虽不可得见。

然各志具在。河南志具在。是即通行之格式也。至 盛京通志热河志。则皆经 钦定。大清一统志。则奉 敕编撰。四库书提要称 盛京志发凡起例。一一皆禀 睿裁。然所分三十六门。统名为志。未闻别立名目也。热河志分二十四门。一统志每行省立统部外。诸府及直隶州又各分二十一门。均未闻变易名目也。自嘉庆中谢蕴山修广西通志。仿景定建康志图表志传例。为典一表四略十录二传八。实二百年来十八布政司中官书之创体。道光初阮文达重修广东志。仍而效之。遂为耆奇好古者之滥觞。昨见子寿同年志例谈。拟全效其体。执事韪之。蒙窃惑焉。谨案  列祖  列宗实录告成后。例修 圣训。即以 实录馆为训典馆。典之义本自尚书。尧典舜典皆以稽古称。其为史臣追记明矣。是训典祇宜用之于  列圣。而 今上之 诏旨。又不能不恭录。统称训典。于义未安。转不若各志之称 诏谕者为合也。查广西志。训典中不载  世祖定鼎建元诏。凡  列圣遗诏 登极诏皆阙焉。广东志效之。而独于  仁宗遗诏  宣宗登极诏恭录于篇。竟似有所择者。然开宗第一义。即详略不伦若此。其不可从一也。学校为政教之源。人才所自出。世道之升降系焉。康海武功志并学校于建置中。此特为简括计。且系邑乘。姑从略耳。然已有议之者通志效之。则可谓不知本矣。考州郡志之存者。以宋朱长文之吴郡图经续记。周淙之干道临安志为最古。吴郡志为目二十有八。中立学校门。在州宅亭馆祠庙之前。临安志亦立学校门。继城社廨舍之后。自宋仁宗庆历四年始诏郡县皆立学。朱氏书成于元丰七年。相去三十余年。而其知重学校已若此。自后若常棠澉水志。袁桷延佑四明志。均详学校。未闻并入廨舍亭堂寺庙及城邑祠祀中也。明包节陕西行都司志。置学校祀典于建置中。谓二者为建置大端提要。驳之曰。自郡县山川人物外。无一不从建置起者。能全附之建置乎。其论正矣。 圣朝重道崇儒。典章大备。高出宋明万万。两广志乃列学校于建置略。凡典制礼仪乐舞。概付阙如。是可略也。执不可略。如谓事系公典通礼。会典有专书。无俟赘引。然则彼所谓经政略前事略者。何一不具有成书。而乃详于彼而略于此乎。且既并学校于建置矣。而学制学田。苦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