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转东北流百十里。入集达池。又折东南流八十里。入喀喇池。三池俱纵广五六十里。中有二山。四池环抱。其外不合如玦。复从喀喇池东南流出四十里。纳布伦河。一统志。布伦河在喀喇池南一百五十余里。东有工噶巴噶马山之哈拉河。鱼克山之鱼克河。俱西北流百余里。与西南来之说木池水合。又东北流五十余里。入喀喇乌斯。又东流五十里。受北来之二小水。折南转东流二百里。至喀喇乌斯。为西进藏大道。皮船为渡。转东北流。经蒙古三十九族地境三百余里。至伊库山。有沙克河西北来会。一统志。布克沙克河源出拉萨北七百余里喀尔占[古](占)察岭。南流三百余里西合都回山之水名沙克河。又东南流二百四十里。西受库兰河。北受布喀河。又东南流百余里。入喀喇乌斯。按图经布喀河与索克河合流。未知[孰](就)是。又东北流二百里经苏鲁克土司。有索克河自北来会。一统志。索克占旦滚河源出伊克诺莫浑乌巴什山。数水合而东南流二百余里。西南有巴汉诺莫浑乌巴什岭布克山捶汉流出之。四水与此相会。历两山间。入喀木地。又流二百余里。入喀喇乌斯。折南流二百里。左右各受一小水。转西南百余里。会卫楚河。源出伊库山。三溪合而南流二百余里。东纳一溪。西纳二溪。折东南入于喀喇乌斯。折而东流。左受二溪。右受一溪。八十里受雄楚河。源出达尔宗城南三海子。相联如贯珠。东北流出百余里。经拉子山。左右各纳一溪。转东流。二百里入喀喇乌斯。又东流二十里。左受一小水。右纳硕布楚河。源出中义沟北。流经硕般多城。西合三溪。而东北流二百余里。入喀喇乌斯。又东流六十里。纳沙隆锡河。源出洛隆宗西南海子。北流合一溪。六十里。[入](又)喀喇乌斯。转东南流三十里。有类伍齐河自北来会。又东南经必蚌山。至嘉玉桥。为滇蜀入藏之大道。又东南流七百余里。江之阳为巴克硕游牧。江之阴为波密野番。又东南会鄂宜楚河。一统志。源出匝坐里冈城北三百里纳兰岭。南流四百余里。至家拉穆地入潞江。又东南流经桑昂曲宗。入江卡境。江之外悉为怒夷。故名怒江。又东南三百余里。入云南维西厅界。折而南下。经云龙州西徼。右纳求江源出求夷山寨。故名。江之外皆求怒诸夷及貉貐野番。人不到。历六百余里。入保山县界。乃名潞江。南流至潞江安抚司。两岸稻田平衍。二十余里。俱罢夷耕种。河宽二十数丈。建铁索桥。怪风陡起。铁齐断。桥端墟场。五日一集。茆棚摊子大半汉人。四月以后。颇有瘴疠。汉人皆散去。凡过此者。必策马前进。不敢停留也。罢夷多居于山顶。男妇勤力耕作。远胜藏番矣。潞江又南流少东百二十里。左纳沙河。源出保山县东北清华海。南流经弯甸土司。镇康河自南来合。而西流入潞江。转西南百余里。至遮放土司。从此出滇境。流入缅甸国。名曰散潞音江。南流百余里。与南江会。源出顺所属猛缅土司。南北二溪合。向西南流三百余里。经耿马孟定诸土司。出缅甸国。又西南入于潞江。又南流八百里。阑入南掌暹罗二国边隅。转西南三百余里。入麻塌班。昔属缅甸。今为英人占踞。又南流四百余里。至摸儿缅。注于南海。其地舟车辐凑。为通商马头。潞江自入缅境以来。左右所受。支流太小。凡十有数水。其名不可得而悉考也。

  恒河考上              
黄楙裁

印度凡三大水。西为印度河。东为蒲兰蒲达江。而恒河横贯其中。自西北而东南。地势平衍。支派甚多。番名安治士河。一作安额。或作殑伽。印度人称为圣水。浴之可以湔洗毕生罪过。佛经凡言恒河者。皆指安治士河也。中土之人。称印渡河为西恒河。安治士河为东恒河。实则恒者安之译音也。印渡河或译作新头河。一作信地河。初无恒河之名也。水经注及康泰扶南传。于二水之源流。往往混乱。不能区别。皆得之请经求法之僧。传闻异词。转展翻译。莫道其详。海国图志恒河考二篇。误以安治士河与印度河同出一源。至中印度以下。乃分为二流。不知印度河有五大源。皆西南流汇而入海。安治士河有三大源。皆东南流汇而入海。宗派各异。趋向殊途。中间隔于千余里之砂碛。尚有数小水自北而南。至砂碛而伏流。两无所归者。且砂碛地高。水易渗泄。安治士河之水。何缘飞越而过与印度河同源乎。此上流之牵合两源为一源。其误一也。又谓安治士河之下流。与大金沙江会而入海。则竟以亚山之蒲兰蒲达江为缅甸之大金沙江。岂知大金沙江之上源。即西藏之雅鲁藏布江。东南流入缅境。经阿瓦都城再南流数千里。分为数派。至漾贡跋散等处而入海。距孟加拉国五六千里。中间隔于孟养阿拉干一带之崇冈巘。大金沙江之水。何缘飞越而过与安治士河会流乎。此沿西人地图之。指鹿为马。不知大金沙江与蒲兰蒲达江。原委各别。形隔势阻。混合二水为一水。其误二也。又言悬渡在巴达克山西境爱乌罕东境。恒河贯二部而南。经克什弥尔之东。按印度河经流克什弥尔西境。非东也。岂知悬渡乃由于阗北印度之道。在岭之东南。晋法显从于阗进向子合国。在道二十五日。又南行四日。入岭山。到于麾国安居。行二十五日。到竭又国。国当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