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缉捕不力。救护不齐等弊。大乡总稽察报查。如有失察。一体同罪。是虽无乡兵之名。而众志成城。不啻有乡兵之实。今拟台湾中路。设乡长六名。南路凤山。设乡长十二名。立大乡总二名分辖之。每乡长一名。准给养游兵四名。大乡总一名。给外委千把总衔牌。以荣其身。准养游兵十名。其游兵名粮。每月银一两。米三斗。就官庄内拨出支给。以为赡养之资。计三县游兵一百四十名。每月支银一百四十两。米四十三石二斗。三县乡长。共二十六名。大乡总四名。应给养廉多少。宪台酌量定夺。伊等工食。既皆仰给于官。则与官兵一例。文武均行约束。调遣无敢不从。凡地方有窃劫盗贼。责各乡长限期缉获。解官究处。初限不获。拘游兵比责。再限不获。乡长罚月粮工食。戴罪图功。三限不获。拘乡长正身重惩。大乡总记大过一次。凡盗贼不能缉获至三次者。乡长责革。大乡总追销外委职牌。以示惩劝。虽月粮似觉过重。但为地方之利。自不得顾惜小费。欲节省则每名月银七钱五钱亦可。米三斗不易也。无月粮则彼将生事扰民以为食。非徒无益。为害更大。且天下亦无枵腹而为人办事之理。必资其养廉。方可责以清操。大乡总能干练办公勤谨。三年无过犯。有绥靖地方实迹。量行擢用。以示鼓励。某庸陋无知。总为地方念切。用思以人治人之道。不知宪台以为何如也。

  请开台湾米禁疏雍正四年 
浙闽总督高其倬

窃查阅省泉漳二府。向资台米以济民食。自朱一贵变后。巡台御史恐其运出接济洋盗。又恐听民搬运。以至台湾米价腾贵。或生事端。遂禁止不许过海。泉漳之民。有米无米。在所不顾。不知台湾地广民稀。所出之米。一年丰收。足供四五年之用。民人用力耕田。固为自身食用。亦图卖米换钱。一行禁止。则囤积之米。废为无用。既不便于台湾。又不便于泉漳。究竟泉漳之民。势不得不买台湾之民。亦势不能不卖。查禁虽严。不过徒生官役索贿私放之弊。臣查开通台米其益有四。一泉漳二府之民。有所资藉。不苦乏食。二台湾之民。既不苦米积无用。又得卖售之益。则垦田愈多。三可免泉漳台湾之民因米粮出入之故。受胁勒需索之累。四泉漳之民既有食米。自不搬买福州之米。福民亦稍免乏少之虞。至开通米禁有须防之处二端。亦不可不加详虑。其一恐泉漳之民。任意搬买。或致台湾米贵。查台地一年丰收。足供四五年之食。嗣后应于冬成之时。详加确查。若台湾丰熟。即开米禁。倘年成歉薄。即禁止贩卖。虽年岁稍丰。而一时偶有米贵情形。臣亦即随时查禁。必不敢疏忽滋事。其一恐买米之船。接济洋盗。查海洋之中。劫米为盗者颇多。买米为盗者实少。闽地历来诸臣。既于此鳃鳃过计。臣亦不敢不于此详细周防。嗣后泉漳之民。过台买米者。俱令于本地方报明。欲往台买米若干。载往某处贩卖。取具联保。详报臣等衙门。即飞行台湾。及所卖之府县。两处稽查。如有不到。即系偷卖。必严惩联保。究出本船之人。尽法重处。如此查防。自不致接济洋盗矣。

  请开台民携眷之禁疏乾隆二十五年 
福建巡抚吴士功

窃惟我 朝德威远敷。薄海内外。共沐  恩膏。如台湾府属一厅四县。令归隶版图。将及百年。久成乐土。居其地者。俱系闽粤滨海州县之民。俱于春时往耕。西成回籍。迨后海禁渐严。一归不能复往。其主业在台湾者。既不能弃其田园。又不能搬移眷属。别娶番女。恐滋扰害。经升任广东抚臣鄂弥达具奏。凡有妻子在内地者。许呈明给照搬眷入台。编甲为良。人人有室家之系累。谋生念切。自然不暇为非。更令有司善抚教之。则知感激奋兴。安生乐业。旋经议行在案。嗣于乾隆四年。前督臣郝玉麟。以流寓民眷。均已搬取。即有事故迟延。亦属无几。请停止给照。续于乾隆九年。巡视台湾御史具奏。以内地民人。或闻台地亲年衰老。欲来侍奉。或因内地孤独无依。欲来就养。无如例有明禁。因甘蹈偷渡之愆。不肖客头奸艄。将船驶至外洋。如遇荒岛。诡称到台。促客登岸。荒岛人断绝。坐而饥毙。俄而洲上潮至。命尽归鱼腹。因碍请照之难。致有亡身之事。请仍准携眷。经部议令该督抚确查定议。俱如所奏。乃十二年。督臣喀尔吉善。复以前奏未定年限。恐滋弊混。请定限一年之后。不准给照。自此停止以来。迄今十有余年。凡有渡台民人。禁绝往来。不能搬移。现在汉民已逾数十万。其父母妻子之身居内地者。正复不少。向之孑身过台者。今以垦辟田原。足供俯仰矣。向之童稚无知者。今已少壮成立。置有田产矣。若弃之而归。则失谋生之路。若置父母妻子于不顾。更非人情所安。故其思念父母。恋妻子。冀图完娶之隐衷。实有不能自已。以致迫不择音。甘受奸艄之愚弄。冒险偷渡。百弊丛生。伏查乾隆十七年。原任台湾县知县鲁鼎梅。纂修县志云。内地穷民。在台营生者数十万。其父母妻子。俯仰乏资。急欲赴台就养。格于例禁。贿船户。顶冒水手姓名。用小鱼船夜载出口。私上大船抵台。复有渔船乘夜接载。名曰灌水。经汛口觉察。奸艄照律问遣。固刑当其罪。而杖逐回籍之民。室庐抛弃。器物一空矣。更有客船患通习水积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