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环山。从直隶之保安州怀来县。由水关而入。以达石景山。石景山以东。始有堤岸。其水均系浑流。拥泥挟沙。横悍异常。善决善淤。迁移莫定。从前原无堤岸。地面宽阔。卢沟桥以下。直至霸州。由会通河入淀归海。水发之年。一往湍激。散漫于数百里之远。深处不过尺许。浅止数寸。及至到淀。沙已停积。止余清流。不致淤塞淀池。而卢沟桥以下。淀池以上。一望平芜。虽不免年年过水。而水过沙。次年麦收丰稔。所谓一水一麦是也。自筑堤束水以来。河身窄狭。两岸相去。远者不过二三里。近则一里半里。至数十丈不等。以千里远来之急湍。束之于几里之河堤。不能容纳。动多漫溢。此理势之必然者也。然初筑之年。河身尚低。仍可以顺流。间有漫溢。为害未甚。迨后年复一年。河底渐次淤高。河岸随亦加筑。现在河底高于平地丈余。而堤则更高一二丈不等。俨同筑墙堵水。岂能免于溃决。且上流开口夺溜。则下流便淤。是以尾闾日塞。咽喉有阻。即再加高堤岸。而淤沙随堤而长。水势愈高。势如建瓴。冲溢溃决。随处皆是。淀池为西南各河蓄水之区。而淀池水清。若将永定河之水。束之入淀。淀必淤积。淀池多淤一尺。则直省受水之咽喉。即多一尺之阻。所以自雍正三年。淤平胜芳淀以后。各河水患。年多一年。数年之后。淀池淤满。西南诸水。无处容受。则直隶水患。更不可言。尤可恨者。永定一带。全无泥土。皆系浮沙筑堤。非夯硪可期坚固。遇风则堤随沙去。遇水则堤与沙化。是以极宽极厚之堤。水到即开。冲决仍所不免。此永定一河。断难筑堤束水成河之情形也。上年尚书顾琮奉  旨察勘永定河工程。曾经会同总督李等奏请。仿照黄河遥堤之法。将房村南大营之下。张客水口之北。接筑大堤至鱼坝口底。官修民。为永定河之北岸。将金门闸之上堵筑横堤。联络东岸。以旧有两堤。并淤高之河形。俱作为南岸接连。新改河身共留宽十里。内外相度形势。将最大落圈于堤北。设法绕过。其必不能让出之村落。或垫高地基。或愿迁徙堤外。量为拨给房间拆费等因。经部议以河流迁移靡常。或南或北。坍长不定。将来渐次改溜。仍恐逼近遥堤。至堤内居民不能让出之村落坟墓田园。作何安顿。皆须筹划周详。嗣蒙  皇上命大学士鄂尔泰亲往详勘。议以半截河以下。改挖新河。以顺南下水性。半截河以上。逐段挑挖。又于两岸建滚水坝四座。开引河以泄涨水。原欲使浊流均散。杀其汹涌之势。免其溃决之虞。逐年相机办理。冀其渐次图成。究非一劳永逸之计也。谋岂敢拘执前见。必以遥堤为是。但再四思维。屡加筹划。奔放之流非窄狭之河所能纳。沙泥日积。亦非疏浚之力所能通。恐年复一年。徒糜 国帑。将患日深而治益难。虑及于此。展转难安。莫若远筑遥堤一法之为得也。所有事宜。谨陈于后。 一查浑水以无堤为上。让地为次之。皆不与水争地也。永定河业已有堤。一时难言尽废。惟用贾让策。于两岸之外。远筑遥堤。相度起止。北以南苑之南庞为界。以卫京畿。南以淀河为界。以防淤淀之患。地面广阔。受水不深。散其势所以少其力也。力少则无冲决之虞。水浅则无淹没之患。而且浊流淤地。清水归淀。地淤则种麦益肥。淀清则尾闾不塞。不与水争地。而地之所获可丰。不筑堤以束水。而水之悍性可驯矣。 一原议南北岸建滚水坝四座。以泄暴涨。查南岸金门闸石坝工程。用过银十九万两。今北岸张客。若照金门闸石坝丈尺。至少亦需帑银十数万两。未易兴工。莫若于金门闸张客石草坝以下。相度地势。多建草坝。宽以六丈至十二丈为率。过水以六分至四分为度。分泄之处既多。则浑水力缓。不至四处冲刷。草坝每座。不过用银数千金。一石坝之费可分造十草坝。需帑不多。收效更易。

一两岸城郭及大庄。浑水经过之地。恐水涨之年。或有淹浸。应请各建护城护月堤。以资捍卫。其零落小。若概筑堤。不无繁多。小民或愿垫高地基居住。或愿迁附大。量给资用。计其所费。不过数年抢修之用。而小民一时迁移。将来永无冲决。至于坟墓。难以概迁。查永定河之水。长消。每一水发。不过二三日。少止一日半日。汛期被淹。过汛仍得涸出。可无损伤。现在东西二淀。乃长年积水之洼。广袤数十里。其中稍高之地。筑室而居。落相差。其坟墓未始不年年淹及。今每年止受数日之淹。而得收淤积种植之利。为害甚小。为利甚多。纵有一二愚民。止图目前。不愿迁徙。然此等有关数十州县之大利大害。不能为此十余民目前之小不便。而忘数十州县千百年之大利也。 一两遥堤之内。河流迁徙无定。或有淹旗民地亩之事。应请查明民地。豁除额粮。以免报灾失业之苦。 一查金门闸张客以上。地势较高。村落亦甚稠密。不便开坝泄水。而内中或有险要处所。应防其漫溢。应相度险工。加筑月堤。委令善于放淤之人。照南运河放淤之式。酌量开放。引进浑泥。填入月堤之内。俾成一片。庶堤岸得以巩固。 一建筑两岸遥堤。为费甚巨。议者皆以为难。查自有永定河以来。每年岁修额数二万两。抢修一时紧要所需。原无定额。自数千两至数万两不等。而年年兴修大工。帮堤建坝。皆不下数千两。即防汛堵筑决口一二处。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