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臣等会查杭城地当省会。附郭之县。仁和在东北。钱塘在西南。自仁和而迤东。则为海宁。三县田亩数万顷。全藉省城上下两塘河水灌溉。而两河之水源。则皆自西湖所流注者也。湖居省城之西。聚南北诸山之水。汇七十二泉之源。潴而为湖。旧志周围三十余里。水由涌金门入城。纡回环曲。而出于钱塘武林艮山诸门。其出艮山门者。入上塘河。由临平而达于海宁。出钱塘门者。由三闸而至松木场桃花港。与武林门之水共注响水闸。凡湖墅支河。与古荡西溪沿山十八里之田。皆资其利。有余之水。归入下塘河。而仁和北乡。以及钱塘之下八乡。实沾荫焉。此西湖水源出入之大概。唐臣白居易所谓每放湖水一寸。溉田十五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顷。

若蓄泄及时。则濒湖千顷。可无饥岁者。此也。然西湖之所以灌溉利溥者。由湖界直接山脚。沿湖诸山之水。畅流入湖。而无所壅遏。一由山水所来要口。俱设小闸。以阻浮沙。使之不能淤塞。一由上塘五十里外临平镇之西南。有东湖。即古临平湖。以为之停蓄。故其来也有源。其去也有归。合泓蕴涵。而无涸竭之患。无泛滥之虞。则西湖与上河东湖。其利害实相为表里者矣。自明季来。各闸废坏。而沙土多淤。继且并其淤者而听佃于民。则山与湖隔绝。而湖之源不能充裕。上河淤浅。东湖壅塞。则水无容纳。而西湖之流不能停蓄。源流既损。而湖利遂微。三县之田。旱不兼旬。即忧枯槁。由来久矣。我  皇上宵旰忧勤。凡利益民生之事。无一不  圣怀。况开浚水利。所关甚大。臣等奉  命详慎查勘。谨按西湖旧志三十余里。有先被民人占为田荡。于康熙三年丈入鱼鳞图册者。计四百四十二亩零。每年共征粮银二十两七钱零。共征粮米一十五石五斗零。其田埂内种植桑柏树。共一万九千三百三株。并荡内栽荷蓄鱼等项。管业之家。每年约收租息银三百四十四两零。又未经丈入鱼鳞图册者。计二百一十八亩。若较额征之数。每年亦止银十余两。米七石余斗。其田埂内种植桑柏树共八千四百二十七株。并荡内栽荷蓄鱼等项。管业之家。每年约收租息银一百二十三两零。此项田地。原属官湖。渐为民占。在瓦塞湖心者。固为妨碍水道。即去湖较远者。亦皆阻遏水源。况所纳于官者。每年仅银三十余两。米二十余石。即所利于民者。每年亦止花息银四百九十三两零。其为官民利益者甚微。而所损于三县民田者。实不止于巨万。所当仰请  皇仁。豁除粮额。照西湖旧址。尽行清出归湖。去其梗塞。开通水源。以贻万世无穷之利。其从前所种桑柏等树。或移植于附近堤岸。或移植他处以收花息。各听民便。至现存湖址二十二里四分有奇。通计里外湖面一万一千三百一十五亩零。淤浅硬沙葑滩共三千一百二十二亩。

应将浅涸者挑深。淤塞者开浚。芟除葑草。以复故址而畅湖流。其次序。则先里湖而后外湖。先硬土而后葑滩。其深浅。则或五六尺三四尺。各就湖面形势。分别挑浚。其淤泥葑草。则雇用小船搬运。帮筑于各旧堤之上。加加高。以坚堤址。其保护。则沿堤钉桩编竹。不使淤泥坍入湖中。里湖各桥。建闸启闭。不使沙土流入湖内。其委任。则令盐驿道率同府县佐贰。实心料理。其工费。则令布政司会同盐驿道。将府县原估。再加丈勘。节省确估。造册详送。抚臣核明具题。请  旨酌动海塘捐监银两。于今年秋成后兴工。抚臣就近不时查看督率。俟工成之后。即交于盐驿道。每年查看照管。俾永远不致淤塞。如此。则西湖之水无忧涸竭。而仁钱海三县民田。旱涝有备。亿万小民。受益无穷。于 国计民生。实有裨益矣。

至于杭郡城内之河。共有数道。一为中河。一为东河。一为小河。而小河又有中西北之分。前人设笕凿沟。引西河之水自涌金水门及流福沟而入城。北出武林水门。南出正阳水门。东南出候潮水门。复由正阳候潮门外合流而趋永昌坝。以供南榷之抽分。通北榷之商货。再进而入清泰水门。落水于新坝。以疏抽分之竹木。又溢于会安坝。而入艮山水门。以通东路之粮食。场之盐船。其曲折出入凡三十里。然后有桃花港响水闸。会流于上下两塘河。以灌溉田亩。是城河正所以通西湖之血脉。而利益商民者无限。城河淤塞。则湖水无由出入。两河亦隔绝不通。今当相其淤浅处。酌量开浚。附入工费项内报销。其城外上塘河一带。由省城而直达海宁。凡一百二十里。沿河民田地荡数千顷。各有闸坝。旱则闭以蓄水。涝则开以分入下塘。实为河之下流。今河身支港。亦多淤塞。则下流不畅。不能引河水而注之仁海。但地方甚为宽广。应责成沿河各县。劝谕有产沾利之家。趁冬成农隙。业主出给口粮。佃户以身作工。渐次开浚。民分其任。官董其成。但加督率。而不由闸役经手。则众擎易举。工可速成矣。若东湖为仁和海宁二县分辖。考之水志。仁和载周围十里。海宁载东西八里南北九里有奇。旁有四闸。古为潴蓄灌田之备。又白居易石函记云。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河官田。须放西湖水入河。从河入田。西湖不足。则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郦道元水经注云。灵隐山下。有钱塘故县。县侧有明圣湖。又合临平湖。经槎渎而注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