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固畏倍费工本。更恐硗地薄收。倘遇旱涝。粮赋无出。是以未肯尽力。臣窃思瘠田虽产谷稀少。若多垦数十万亩。年丰可得数十万石米谷。即年歉亦必稍有收获。养活多人。不致乏食为匪。于民生寔有裨益。诚不可不为多方劝导。以尽地利。臣查新宁县征粮额内。有斥卤轻则。每亩征银四厘六毫四丝。米四合二勺六秒。此通省田赋则例之至轻者。若令各州县除原报可垦地亩外。凡有硗瘠难垦之地。俱准照斥卤轻则起科。则民心鼓舞。地利可以广收。惟是各州县原编则例。无此斥卤轻则者居多。臣故不敢冒昧具题。如蒙  俞允。臣即钦遵行出示晓谕。宣布  皇恩。令各州县不论有无斥卤轻则。但各境内有夹砂带卤。山深箐密。难垦旷土。凡有民人承垦。准以斥卤轻则输粮。即给执照为业。照例十年起科。如其地本系沃土。该地方官不行勘明。混准民间冒以轻则起科者。即照官吏踏勘田粮。不行亲诣田所。及不从实检踏。止凭里甲朦胧供报律参处。其混冒承垦之民。照挪移起科等则律。按亩数多寡。分别治罪。如此则肥沃之壤。不致冒承轻则。而硗瘠之地。民知田粮易输。广开阡陌。家室盈宁。边地苍生。含哺鼓腹。共乐升平 盛世矣。

  请垦马厂地亩疏雍正二年 
云贵总督高其倬

窃查云南一省。山多田少。生齿日繁。所产之米。有收之年。止敷食用。是以滇省米价。较邻省倍贵。而省城米价。又较外府独昂。省城之人。较他处度日为难。而省城之兵。承平日久。人口日增。且无生理。较商民口食又窘。臣到滇以来。时时留心。思为设法调剂。近经详细访查。有臣衙门及后营马厂一处。坐落陆凉州地方。原甚宽大。因其地草毒。马食之者多死。故三十余年。马匹不往牧放。附近居民。将地可种者。俱渐报粮开垦。惟剩中间积水成湖之地一片。又水傍洼下难种之地。共计有三千余亩。臣随捐银五百两。委员雇人筑围。护住水边之地。开得田三千三百余亩。可以种麦种稻。即招本地民人愿种者。薄取田租。令其承种。但今年已过种麦之期。止有稻田可种。计秋收之时。可得米一千石。至来年即稻麦俱收。该地百姓。见田租甚轻。纷纷来说。此地中心积水之处。因大河泛滥。年年灌注。所以耕种不得。若于上流立闸。两旁筑堤二道。旱时放闸灌田。涝时闭闸。令水顺堤而下。则水不灌入。田皆涸出。起初一二年种麦。以后渐可择种稻田。其闸工官建。堤工则百姓愿自出力。但涸出之后。乞将此田。分给筑堤百姓。承种纳租。民得田种。兵得租食。寔属两便。如此料理。虽中心深潭。一时难干。而四旁涸出者。定可得田一万余亩。臣又委员踏看。与所说相符。随支盐规银一千五百两。分发该知州吏目等。令其修筑闸座。百姓亦共筑堤工。八月内即可全完。此时地已有涸出者。其势可以成功。若再得此田成就。则一年可约得麦米一万数千石。倘二年有收。则可有二三万石之租。设有歉岁。省城八营之兵。可不动公储。即可接济。若更年久。并可贮作义仓。接济百姓。再此田若成。恐易有欺隐侵渔之弊。容臣再具疏题明造册送部查考。庶可永远有裨。又臣思他处恐尚有似此者。若查出开垦。或益赋税。或济兵民。均为有益。再行料理。一面奏  闻。

  安流民以弭盗疏康熙七年 
监察御史徐旭龄

臣查各省饥荒。而陕西尤甚。西北地广人稀。耕种最难。自故明废开中而边无商。困军余而边无屯。抑召籴而边无贾。至于末年。求食饥民。流为寇盗。此前事之大失也。我  皇上仁恩特沛。蠲赈兼行。穷民感泣。固有虽死而不忍为盗者。然府库之金钱有限。地方之饥馑无常。若非从长经理。则今日得赈而生。明日失赈而死。转徙流亡。终填沟壑。第今盐勘军屯商籴三法。势难骤复。惟有集流民而耕屯地。为第一大计。查陕西屯田。尚余七万四千六百四十八顷。此皆膏腴田亩。若将河西流移。分立民屯。则待赈待蠲之民。皆可为耕田纳税之民。请  敕部查照洪武永乐招徕流亡事例。蠲免包赔。联络里甲。复其版籍。不必急责差徭。贷以牛种。不必急催办纳。若虑财乏。难以集事。则可仿古人屯学田功之法。激劝有力人户。招集耕种。而屯田易举。昔人谓流民安则转盗为民。流民散则转民为盗。况陕西连川控豫。山谷绵亘。易为逋薮。若今日惜兴屯之费。恐后日增办盗之饷。何如收流亡而举仁政。不必徙民而塞下自实。不劳转粟而边食自充。此安民息盗之长策也。

  开垦荒地疏雍正十年 
广东总督鄂弥达

粤东地方。山海交错。民俗刁悍。贫苦者多。所以小民惟利是图。每于封禁之矿山。潜往偷挖。甚至贩私盗窃。毫无顾忌。虽因习尚浇漓。轻蹈法网。亦由无田可耕。无业可守。遂致渐流为匪也。臣自抵粤以来。将奉到历次  谕旨刊刻遍示。晓谕劝导。并严饬该地方文武官弁。时加巡逻。勿任矿徙聚伙偷挖。臣随行查各属旷土 。及实在无业穷民。已据各属报到二千余户。正在商酌安插。荷蒙  圣主垂念。  钦差礼科给事中徐杞。偕臣等悉心办理。亲历山。遍行查勘各处矿硐。皆属封固。硐口蔓草丛生。无偷挖之事。惟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