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者。法也。成法不立。主司过。成法立而学者莫从。学者亦过也。卯辰程墨。余小子汇而读之。立耶否耶。盛世之文一而不杂。衰世之文杂而不一。此余所以于一时文之或重在上。或重在下。而不胜慨然世道升降之感也。

  湖南试卷序 
钱沣

使者按试数郡。例检试文佳者数首刻之。不灭作者之善也。于是应试生童。亦争先以为快。将以觇使者之所好。而为揣摹之术也。使者闻而耻之曰。此即义利之关。不可不亟辨者矣。 朝廷之取人才也由此。人才之所由进于 朝廷者亦由此。学圣贤之道。而代圣贤之言。不求其何以有当于圣贤。而仅仅欲徇使者之好。充此念后。将何所不至哉。夫圣贤之道远矣。今谓为文者所言。即皆圣贤之言。不特闻者不信。即言者亦不敢自信。然而人之不能及圣贤者。其自尽之功也。圣贤之不能大远于人者。此同受之理也。圣贤道足于身而为言。学者即因圣贤之言以见道。见既真则其为言亦不远矣。天下同此人。同此道也。猝然而遇诸涂焉。若为燕。若为越。邈不相侔矣。然此之言是。彼也色然喜。彼之言非。此也艴然怒。文之为物犹是也。或曰。若是则天下宜无不遇之文人矣。庄生曰。大声不入里耳。闻折扬黄荂则嗑然而笑。恶可强而同哉。曰受于天者理无不同也。尽于人者功则不可强也。作之者有差等。知之者亦有差等。然既已入于圣贤之道。而不求乎上者。取法之徒贬损以希目前之一遇。闻好高髻则且一尺。闻好广眉则方半额。其不取憎于人也。又有几耶。

  北卷日知录 
顾炎武

今制科场分南卷北卷中卷。实录洪熙元年行在礼部奏定科举取士之额南士取十之六北士取十之四后又令南北各退五卷为中卷景泰二年会试礼部奏准取士不分南北户科给事中李侃等谓北人拙于文辞向日定为南北之分不可改此调停之术。而非造就之方。夫北人自宋时即云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举人。拙于文辞声律。王氏挥麈录曰国初每岁发榜取士极少安德裕作魁日九人而已天下未混一也至太宗朝浸多所得率江南之秀其后又别立分数考较五路举人以北人拙于辞令故优取况又更金元之乱。文学一事。不及南人久矣。今南人教小学。先令属对。犹是唐宋以来。相传旧法。北人全不为此。故求其习比偶。调平仄者。千室之邑。几无一二人。而八股之外。一无所通者。比比也。愚幼时四书本经。俱读全注。后见庸师窳生。欲速其成。多为删抹。而北方则有全不读者。王槐野与郑少潭提学书言关中士不读朱注不看大全性理通鉴诸书当嘉靖之时已如此欲令如前代之人。参伍诸家之注疏。而通其得失。固数百年不得一人。且不知十三经注疏为何物也。间有一二五经刻本。亦多脱文误字。而人亦不能辨。此古书善本。绝不至于北方。而蔡虚斋林次崖诸经学训诂之儒。皆出于南方也。故今日北方有二患。一曰地荒。二曰人荒。非大有为之君作而新之。不免于无田甫田。维莠骄骄之叹也。

  书张佩璁事 
张士元

余所居西南数里。明末有张佩璁先生。名嘉玲。师桐乡张杨园先生之学。居家造次不违礼。一日赴乡试。见士入闱者。必先露索。二人夹持之。惊曰。国家取士。上为公辅。下为百司。不加征聘而自往就试。已卑矣。乃防其怀挟书策。如防盗贼耶。吾不能受此辱。遂去。终身不应试。夫三代选士造士之法。沿及汉时。犹有乡里推举者。已乃加之考试。亦至公之道。不可易之制也。从而搜索之。则为法始密。其令自唐已行之。时礼部侍郎李揆以主司索书。堤防太峻。因谓艺不至者。虽居文史之圃。亦不能工为辞。乃于试日陈五经诸史于。听贡士寻检。此矫枉过正者也。然搜索虽密。而怀挟之弊。仍不能绝。则惟有教之以自重而已。观佩璁之事。有可风者。故书之。

  考试点名除弊法 
徐文弼

昔岁予在陈复斋湖南学使幕中。因考试图名。虞多拥挤。如衡州府属之衡阳。未分两县时。应考童生。多至四千余。临期齐集听点。势难依次而入。诸童唯恐失于应点。越次争先。反致阻塞。尝于四鼓开点。巳刻方毕。虽多方谆谕。究难转移。再四筹划。惟有廪保领进之一法。以历之试数棚行之甚便。陈公因命拟奏稿。将于科试事竣。奏请通行。旋以丁忧未果。其法以童生县试之日。例由廪生画结保送。一生所保数名。及数十名不等。今即令于县试事毕。案送府试之时。不必依取录名次造册。但将廪保逐名开列。每名后。载所保童生名姓。府考毕。取录案名册送院试之时如前。院试时即按册上廪保名次。先期牌示第一名廪保某。逐名挨列。俾各廪生知孰先孰后。临时先点进第一名廪保。则所保童生随之。鱼贯而入。点毕。即令退出。随点进次名廪保。其所保童生。仍前随入。或有越次拥挤者。责及廪生。如此则诸童依廪保为后先。廪保视名次为迟速。诸童无虞失点。自不越次求先。且于未入应点之时。廪保之所在而诸童随之。既可加之约束。亦复便于稽查。廪保之设。原以杜顶冒鎗手之弊。向来所保各童。照试案名次。编牌听点。一廪生所保。前后散列。于点名之时。廪生齐进。侍立两。自开点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