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载堂杂忆

序言

予年七十,诊太素脉,谓尚有十年命运。久欲仿中江兆民先生《一年有半丛书》例,成《九年有半丛录》。今岁剖腹险症,得庆更生,友人曰:"子身无异再生,何不尽九年有半岁月,忆写从前所见所闻之事乎?是亦国故文献之实录也。"予感其言,日书《世载堂杂忆》数则,随忆随录,篇幅不论短长,记载务趋实践。予平生首尾未完毕之书,如《禺生四唱》、《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忆江南杂诗注》、《容闳辜汤生马相伯伍廷芳外交口授录》、《世载堂笔记》与《自传》等,尽归纳《杂忆》中,汇为长编,备事分录。其他典章、文物之考证,地方文献之丛存,师友名辈之遗闻,达士美人之韵事,虽未循纂著宏例,而短篇簿录,亦足供大雅谘询,唯求无负友人殷勤劝昂之意而已。

  武昌刘禺生记


清代之科举

  《周礼·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九千字,乃得为吏。故六书谓之小学。小学者,固童蒙所宜用心也。"科举肇兴,小学制废,抱高头讲章之学者,皆瞆然不识字之人,迁流至于今日,几以文字蒙求列为大学之课本。科举时代,唯求科名,不重根源,实阶之厉也。爰举当时自蒙学至于出考情况程序,条分缕列,治吾国社会学史者所宜参考也。

  旧时教儿童,注重发蒙。儿童五六岁以上,家中延师,具衣冠酒食,封红包贽敬,列朱笔,请先生点破童蒙。先生即以朱笔点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四书"《论语》首句;先生读,学生随读,读毕,全家谢先生,是为读书儿童一生发轫之始。按:中国社会最重蒙师,尤重发蒙之师,此种风气,宋代最甚,考宋人轶事,某门下中书还乡,必具衣冠拜于启蒙师床下。

  家塾蒙馆,一曰停馆。富厚之家,延专师以教儿童,师称主人曰居停,主人称师曰西席,所授往往为《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再授"四书"白文。又有所谓朋馆,亦名村塾、义塾,市井乡村贫穷儿童往读之。其师开馆授徒,儿童之家,纳学钱往读,所教为《千字文》及"四言杂字"之类。父兄所求者,不过能识日用字,写柴米油盐账而已,所谓"天地元黄叫一年"也。杜工部诗:"小儿学问只《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蒙馆风气,唐时已然。

  蒙学所授,不过识字,能写能读,便于工商应用而已,略似今之初级小学。等而上之,儿童有志应考,长乃读习举业,教师多延请秀才任之,而蒙馆教师则多屡考不得秀才之人也。其教法分男女,女则教《女儿经》,读幼学,讲故事;男则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毕,更读《诗经》、《书经》、《礼记》、《春秋左传》,诗则授《唐诗三百首》,字则习楷帖,古文则习《古文观止》,旁及《纲鉴易知录》。八股举业,先习破题两句,次作承题、起讲,次加作颔下两股,亦曰两比,加习四股,再加作两股,合为六股,于是合破、承、起讲六比文,是为举业完篇。时文原用八股,后多减用六股,皆合考场程式。诗习试帖,先习一韵,加至六韵,即为合格。因童生及秀才科、岁考皆用六韵,科场则用八韵也。学生完篇,其父母延宴先生,送礼敬,曰完篇酒,谓从此我家子弟可出考矣。

  至言进习举业之课本,论八股,以小题正鹄为正宗,书为陕西周至路德在关中课士之本,所列皆童考应科,岁考合程式之各种格局完篇与未完篇者,以三八两日为作文课期。试帖则以七家诗为定本(七家诗为路德、陈沆、杨庚等七家之作),学生每日作对一联,调和平仄,为考场试帖诗之运用。以八股试帖为正课,其余诗赋文辞为杂作。

  当时中国社会,读书风气各别,非如今之学校,无论贫富雅俗,小学课本,教法一致也。曰书香世家,曰崛起,曰俗学,童蒙教法不同,成人所学亦异。所同者,欲取科名,习八股试帖,同一程式耳。世家所教,儿童入学,识字由《说文》入手,长而读书为文,不拘泥于八股试帖,所习者多经史百家之学,童而习之,长而博通,所谓不在高头讲章中求生活。崛起则学无渊源,俗学则钻研时艺。春秋所以重世家,六朝所以重门第,唐宋以来,重家学、家训,不仅教其读书,实教其为人,此洒扫应对进退之外,而教以六艺之遗意也。

  通例,凡应考者皆称童生,入学则称秀才。秀才科、岁试及其他考试,皆出大题。大题者,于"四书"文中,两章三章,或一节一句为题目,不得割裂。应童生府、县、院或其他考试,则用小题。小题者,于"四书"文中,任择一句为题。咸同以来,小题以路德之小题正鹄为正宗,凡小题之格式皆备。其中有所谓截搭题者,就原文上句与下句,各截取数字,几于不成句亦不成文,至为可哂,当时却习为风尚。相传德清俞曲园樾任河南学政时,考试童生正场,所出截搭题,竟成游戏文章。其题如"王速出令反"(此题截取《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上下两句),"君夫人阳货欲"(此题截搭《论语》季氏章末句"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