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词。威尔思约士钊赴别墅,从容谈及中国,慨然曰;“民主主义,吾人辩之使无完肤,只须十分钟耳。但其余主义脆弱,且又过之。持辩至五分钟,即已旗靡辙乱。是民主政治之死而未僵,力不在本身,而在代者之未得其道。世间以吾英有此,群效法之,乃最不幸焉。中国向无代议制,人以非民主少之。不知历代相沿之科举制,乃与民主精神深相契合。盖白屋公卿,人人可致,岂非平等之极则?贸然废之,可谓愚矣。吾欲著一书曰‘事能体合论’,意在阐明何事须用何能,何能始为何事。事能之间,有一定之选择方法,使之体合。中国民治,其病在事能之不体合也。”为太息者久之。而肖伯纳之所以语士钊者,意尤诙诡,谓:“能治人者始可治人。林肯以来,政体有恒言曰:‘为民利,由民主之民治。’然人民果何足为治乎?如剧,小道也,编剧即非尽人能之。设有人言‘为民乐,由民编之民剧’,岂非不词?盖剧者,人民乐之而不审其所由然;苟其欲之,不能自制,而必请益于我。唯政府亦然。英美之传统思想,为人人可以治国,中国则反是。中国人而跻于治人之位,必经国定之试程。试程虽未必当,而用意要无可议。余所当讲,亦如何而使试符其用耳。”于是士钊之政治信念渐变,遂返国也。会曹锟以直隶督军胁总统黎元洪而逐之,其大将吴佩孚练兵洛阳,申讨军实以为奔走御侮。锟弥洋洋自得,又欲藉重议士,饵诱以选为总统。士钊既未甘以自货,遂遁而之上海。橐笔已久,辄复思论。而自以《甲寅》得大名,欲踵前轨,名仍《甲寅》,刊则以周。招资授事,计议初定而轩波大起。江苏督军齐燮元用吴佩孚之命,起兵以逐卢永祥于浙江。吴佩孚自将大军出山海关以攻张作霖。冯玉祥随吴佩孚出师而有贰志,取间道归以袭北京,取曹锟,而与作霖联军以夹击佩孚,尽俘其众,欲推段祺瑞以主国是。祺瑞失职久,莫知所为,而以士钊能文善论,思请以为谋主。士钊乃置《甲寅》周刊不论而奔命以赴,告祺瑞曰:“约法既坏,新法未生,何用总统旧名。西史纪元前,罗马初设民主,署曰公萨,译为执政。请以临时执政名义起用事。”于是祺瑞以执政建号北京,而用士钊为司法总长,寻兼教育总长,为十三年十一月也。自以为习熟情伪,奋欲更张,天是涣然号于众曰:“吾国兴学己久,而校纪日颓,学绩不举。学生谋便旷废,致倡不受试验之议。即受试矣,或求指范围,或胁加分数,丑迹四播,有试若无。为教授者,以所讲并无切实工夫,复图见好学生以便操纵,虚应故事,亦固其然。他国大学教授,在职愈久,愈见一学之权威,而吾国适得其反。夫留学生初出校门,讲章在抱,虽无成业,条贯粗明。而又朝气尚好,污俗未染,骤膺教职,亦以兢兢。此类人选,他国至多置之研究院内,助教室中,而在吾国,则为上品通才,良足矜贵。何校得此,生气立滋。过此以往,渐成废料。新知不益,物诱日多,内谄学生,外干时事。标榜之术工,空疏化为神圣;犷悍之气盛,一切可以把持。教风若斯,谁乐治学?独念吾国号为文化古国,海通以还。学术之途径日辟。今时述作,将百倍于古而未有已。乃自上海制造局倡议译书以还,垂四五十年,译事迄无进步,而文字转形芜俚。所学不邃,卤莽灭裂。读之,转发不如无书之叹。昔徐寿、徐建寅、华蘅芳、李善兰、赵元益辈,所译质力天算诸书,贯通中西,字斟句酌;由今视之,恍若典册高文,攀跻不及。即下而至于格致书院课艺,其风貌亦非今时硕博之所能几。以云进化,适得其反。髦士以俚语为自豪,小生求不学而名家,黄茅白苇,一往无余。学者自扪,宁诚不怍?而为之学生者,读西籍,既无相称之功能;质本师,又乏可供之著述。几纸数年不易、破碎不全之讲义,尸祝社稷,于是出焉。此云兴学,宁非背道?且大学为学术总集之名,犹之内阁为政治总集之名。内阁有长财政者,不闻称财政内阁;有长司法者,不闻称司法内阁。今大学有农业大学,有工业大学,有法政大学,甚至师范美术,文科中之一部耳,亦独立称大学。干为支灭,别得类名,逻辑所不能通,行政所大不便。部落思想,横被学林。卒之兼课纷纭,师生旁午,学统尽坏,排媢风生。欲图易俗,乃画三策:一、本部设考试委员会,仿伦敦大学成例,学生入学毕业诸试,概由部办。二、本部设编译馆,求各大学教授通力合作,优加奖励,期以新著,播之黉舍,辞理并富,餍人取求。三、合并北京各大学。”骤议之日,士钊持说侃侃,无所避就,莫之能难。然而风声所播,诟谤乃丛。部试诸生,青年尤大不悦。先生长者,阳持阴默而阴和之,潜势极张。宏奖著述,则以为欲甄别教授。而合并各大学,施受之间,暗潮不可终日。士钊又以其间緟刊《甲寅》,论多违俗。于时胡适方主讲北京大学,而以倡新文化称大师,万流景仰,薄海风动。顾士钊则切论之,以谓;“新者对夫旧而言之。彼以为反乎旧之即所谓新。今即求新,势且一切舍旧。舍旧,何有历史?而历史者,则在人类社会诸可宝贵之物之中,最为宝贵。今人竞言教育,不知教育者,在以前辈之所发明经验传之后人,使后人可以较少之心力进而益上;不似前人之枉费心力,惨淡经营,以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