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曰;“固然只为至公,一儿一女病且死,皆不得见。”言讫泣下。大防曰:“近闻圣体向安,乞稍宽圣虑服药。”太皇太后曰:“不然。正欲对官家说破,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公等亦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乃呼左右,问曾赐出社饭否,因谓大防曰:“公等各去吃一匙社饭,明年社饭时,思量老身也。”(《纪事本末》卷九十一。原注:此段据邵伯温辨诬并蔡惇《直笔》删修。蔡惇云:是日社。按戊辰乃二十三日,而《实录》太皇太后谓吕大防等,必不相见,乃二十二日,或太皇太后预言之,今止从《实录》,係之二十二日。)

  4、戊辰,太皇太后服药,肆赦。(《长编》卷四百七十八:元祐七年十月癸巳,肆赦。原注:八年秋,太皇太后服药,肆赦。案:《太平治迹统类》云:八月庚午,以太皇太后服药,放朝参。吕大防等入问太皇太后圣体。前此大防奏:“每日进呈文字颇烦,乞自今细事毋烦省览。”宣谕太后今日脉息平和,延福宫奏章已得吉兆。毕沅《通鉴》云:戊辰,赦天下。《长编》不系日,依毕《鉴》附戊辰日。)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两京、河北、淮南水。案:《宋史·本纪》:八月丁未,久雨。壬戌,案视京东西、河南北、淮南水灭。《五行志》:八年,自四月雨至八月,昼夜不息,畿内、京东西、淮南、河北诸路大水。诏开京师宫观五日,所在州县令长吏祈祷,宰臣吕大防等待罪。

  1、九月(案:钱大昕《朔闰考》:是月丙子朔。) 戊寅,太皇太后疾革,宰臣等入问圣体,见上於崇庆殿之西楹。上泣曰:“太皇太后保佑朕躬,功德深厚,今疾势至此,为之柰何?应祖宗故事,有可以尊崇追报者,宜尽施行。”(《纪事本末》卷九十一。)

  2、太皇太后崩。(《纪事本末》卷九十一,又卷九十三。案:《宋文鉴》毕仲游《宣仁太后哀册文》作九月三日癸酉崩于寿康殿。然考钱氏《朔闰考》,是月丙子朔,无癸酉日,三日正戊寅日也。《哀册文》所载干支恐误。《宋史·本纪》、薛应旂、王宗沐、毕沅《通鉴》均与此同。又案:《宋史宣仁圣烈高皇后列传》云:元祐八年九月,属疾崩,年六十二。)

  3、己卯,文武百僚诣崇庆宫听太皇太后遗诏,园陵制度依章献明肃皇太后典故。诏有司易园陵为山陵。(《纪事本末》卷九十一。案:《栾城集》:改园陵为山陵。手诏:“大行太皇后受遗称制,保佑眇躬。勤劳九年,阜安四海。大德未报,奄弃东朝。布宣末命,中外悲怛。永惟平日谦恭之至意,每避先后临御之常仪。逮兹遗言,止以园陵为号,既非朕尊崇之本志,又失臣下爱戴之诚心。宜诏有司易园陵为山陵。”)

  4、戊子,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苏轼知定州。(《纪事本末》卷百五。原注:按轼奏议,八月十九日犹以端明侍读《礼》、《书》,论汉,唐正史,则六月二十六日不应已除定州。又《实录》於九月十三日再书除定州,恐六月二十六日所书或误。不然六月二十六日初除,寻不行,故九月十三日再书,而《实录》不能详记所以也。案:《纪事本末》此注见《长编》卷四百八十四元祐八年六月壬申轼知定州下。《纪事本末》於九月十三日又系知定州之文,是必《长编》两存,《纪事本末》因两述之。然考《长编》卷四百八十四知定州下原注,於“《实录》不能详记所以也”句下又有云:“六月八日,轼乞越州,不允。七月二十四日,轼又以新知定州乞改越州,诏不允。政目亦二十八书轼知定州。”以上凡四十二字,《纪事本末》删去不录。又案:王氏宗稷《东坡先生年谱》云:元祐八年,寻以二学士出知定州。九月十四日,东府雨中作《示子由诗》云:“去年秋雨时,我在广陵归;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盖定州之除,必在九月矣。据此,则九月十三日为不误。又考《东坡集》卷三十三载《朝辞起定州论事状》云:元祐八年九月二十六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左朝奉郎、新知定州苏轼状奏:“右臣闻天下治乱,出於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极,至於小民,皆能自通;大乱之极,至於近臣,不能自达。《易》曰‘天地交,泰。’其词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又曰‘天地不交,否’。其词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夫无邦者,亡国之谓也。上下不交,则虽有朝廷君臣,而亡国之形已具矣,可不畏哉!臣不敢复引衰世昏主之事,只如唐明皇,中兴刑措之君也。而天宝之末,小人在位,下情不通,则鲜于仲通以二十万人全军陷没於泸南,明皇不知驯致其事。至安禄山反,兵已过河,而明皇犹以为忠臣。此无他,下情不通,耳目壅蔽,则其渐至於此也。臣在经筵,数论此事。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台谏外,未尝与并臣接。然天下不以为非者,以为垂帘之际,不得不尔也。今者祥除之后,听政之初,当以通下情除壅蔽为急务。臣虽不肖,蒙陛下擢为河北西路安抚使,沿边重地,以此为首冠,臣当悉心论奏,陛下亦当垂意听纳。祖宗之法,边帅当上殿面辞,而陛下独以本任阙官,迎接人众为辞,降旨拒臣,不令上殿,此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