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嫡者也今日有嫡可弃乎少迟之语  陛下为待  皇后者也意果真待乎自我  祖宗以来  中宫诞生者有几立嫡者有几而国本早定惟是皇皇元子是属或二三岁而立或五六岁而立未尝迁延以待嫡也且如  圣母诞育  圣躬自是元良攸属元命攸归  陛下英冲受册时止六龄未闻有待嫡之举亦未闻有并封之议也今  皇长子且十二龄矣天性岐嶷  陛下许之俨然元良之度矣臣闻  皇后抚育  皇长子爱犹已出视  仁圣皇太后保和  圣躬者如出一辙  元子早定一日即早慰  中宫一日之心一日而不定诚恐一日之心未安也  陛下援  祖训为据人咸谓假  祖训以箝天下之口  陛下体  中宫为心人咸谓假  中宫以息天下人之疑且  天子之子与众庶不同其间冠服之制卤簿之节恩宠之数接见之仪  元子与众子又逈然不同藉一旦并封而并号得无有并大之嫌偪长之患乎<锍-釒>入亦谪戍极边
  ○大学士王锡爵等题昨礼官钦奉  圣谕将  三皇子一并暂封为王以待将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此谕一传臣等三阁臣皆忭舞称贺以为  圣心大明  圣断大定昨者臣锡爵归至寓所忽有六科给事中一齐来见盛称  元子封王从来无此事体  三王并册名分如何可辨且责臣蒙恩如此万里入朝乃反为  皇上赞成如此之疑事将来万世误国之罪皆归于臣继而礼部堂官至亦称该司议与科臣同今诸臣纷纷上<锍-釒>将来恐又有继踵而至者臣之初心本以宗祧大计不欲居名故连日所奉  圣谕不传一人今物议朋兴  圣心俞晦不得不略露前谕中所云背  祖训二东宫之说以明此举原出  睿谋宸断而诸臣愈生疑虑以为如此是  皇上万万年永无册立之期反不如去年前年预悬定期尚有一分指望甚而仰疑  皇上别有他意此非臣之所忍言矣臣闻事必期于先定而后可以必行言必采于众人而后可以必信今  皇上自知自信本自洞然而外廷汹汹如此所以然者一则去年以前原无待嫡之旨今忽变前说形迹似乎可疑二则曾经诸臣累次陈请甚至有以此得罪者  皇上止持独断必行之说以胜之而今结局止此众口安能遽服三则  历朝储位嫡出无几即  皇上十龄正位时亦未尝言待嫡也今不法近事而远引  祖训道路安得无辞此臣锡爵所以密引汉唐宋明主故事急劝  皇上照此而行早定大典盖诚有虑于此也臣锡爵自怨自咎痛其始之差错有负  皇上而臣志皋臣位亦不忍见风波之再起盛羙之弗彰必望  皇上俯从初议早息众嚣不报
  ○癸未礼部等衙门仪制司主事等官张纳陛等上<锍-釒>争并封略曰二十五日  皇上出禁中密札竟付元辅王锡爵私邸值元辅自陈待罪之日臣等不知札中所云至次早礼部接出  圣谕则  元子暨  皇三子  皇五子一并封王而锡爵亦且入阁办事臣等始遂不能无疑及闻人言啧啧封王之谕乃锡爵以寸晷立就即次辅志皋位并不得与闻而礼臣罗万化科臣张贞观部臣于孔兼等俱至锡爵私寓乃不得其一面始知今日之谕  皇上止谕锡爵一人议之昔人有言天下事非一家私事盖言公也况以  宗庙  社稷之计而可付之一人之手乎  皇上柰何易视之阁臣柰何尝试之也臣且不敢危言以激  皇上兼忤阁臣调停之意直据  世宗肃皇帝  穆宗庄皇帝近事请  皇上法之  世宗肃皇帝于嘉靖十八年册立  东宫礼臣具题故实见在并未有三王并封之事而自  皇上创见之臣故知  皇上之必有不安于心也且  圣谕大旨惓惓以  皇后生子为言则  皇上不记昔年  正位东宫之日乎维时  仁圣皇太后亦在盛年而  穆宗庄皇帝曾不设为必然之事以少迟大计法  祖自近此言  皇上可思也如其虚借文辞掩饰过举以藉奸臣而滋固宠忠臣义士饮血椎心宁死不忍见此举动  上谕以遵新旨行
  ○旌奖沈王珵尧节行从巡抚吕坤巡  ○旌奖沈王珵尧节行从巡抚吕坤巡按乔璧星之请也
  ○光禄寺寺丞朱维京刑科给事中王汝坚以争并封谪戍大学士锡爵<锍-釒>救得旨免戍为民不许朦胧推用
  ○升礼科左给事中曲迁乔为刑科都给事中礼科右给事中张辅之为兵科左给事中礼科给事中马邦良为户科兵科给事中刘道隆为刑科各右给事中
  ○协理京营戎政郝杰<锍-釒>辞不允
  ○督抚宁夏侍郎叶梦熊题酋妇切尽妣吉带领酋首着力兔宰僧庄秃赖铁雷合落赤打<人>汉把都儿等从花马池长城关下悔罪乞求开市中间着宰二酋再四哀恳愿立奇功各差夷使进马七匹今进马各酋会同抚镇等官讲处俟得完策另报惟是着宰诸酋助逆入犯欲准其市似于前耻未雪欲拒之不许在我事尚未备故为迁就调停之计事关款战机宜乞要酌议兵科都给事中许弘纲等言着力兔宰僧二酋哱贼一勾终始助逆贼在则招之不来贼亡则不招自至今日求款明日称兵为今之计莫若姑许明卜诸酋以离其党严拒宰僧着力兔以折其心熟察其情而徐为之计  上以梦熊前后所议款战自相矛盾朝廷既假以便宜不复尽拘初议但逆酋虽称悔罪求款未见立有奇功柰何轻许堕其奸计其务振扬威武勒令尽献隐匿叛人立功自赎方许开贡如苟且玩寇致贻后悔责有所归
  ○升广西左参政程正谊于河南四川左参政应存卓于贵州各按察使
  ○升平川堡守备谢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