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未尝有并祭者国有大事或告于  太庙或告于内殿亦未尝有并告者今于玉芝宫则无所不祭无所不告是  列圣皆一祭一告而于  睿宗则两祭两告也其在  先帝行之则以为丰于  祢庙未为不可今  睿宗于  皇上为  皇祖凡事必两祭两告则远而  列圣近而  先帝  皇上将何以处之此所谓礼之难行难继者也至于日供之膳则有可言者谨考南京  奉先殿原奉  太祖以上  列祖神位于中迨北京  奉光殿成南京  奉先殿各祭俱罢而供膳至今不辍盖以奉安神位之所而持存有举莫废之义也今玉芝宫既为  睿宗原庙近又设有  二圣神位故臣等以为日供之膳宜如旧奉设而悉罢其四时享祫及节序忌辰并有事奉吉之祭庶国家之典礼  先帝之孝思可以两全从之然南京  奉先殿乃  高皇帝圣灵所寓又迁  主于北故仍存日供以见如生之意今以  睿皇帝视之则有间矣故议者谓玉芝供膳犹为黩云
  ○升原任刑部郎中徐学诗为南京通政使司右参议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张柱广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刘子兴为按察司按察使柱江西子兴福建湖广按察司副使庄应桢为广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南京吏部郎中颜鲸岳州府知府姜继曾西安府知府杨彩为按察司副使鲸继曾俱湖广彩山东
  ○先是虏欲犯广宁住东北边白云山辽东总兵官王治道率师赴之斩首八十九级捷闻  上命赏总督侍郎刘焘及治道巡抚都御史魏学曾等银币有差
  ○录嘉靖三十七年十月至四十二年八月福建同安等县澳头彭厝等处获功官军魏宗瀚等二百五十八人嘉靖四十五年万全右卫东沙河等处获功死事被创官军沈堂等一百五十八人各升赏如例
  ○丙午命狭西总督标下游击将军署都指挥佥事崔廷威为分守宁夏北路参将升广西庆远守备指挥佥事马良汇为署都指挥佥事充广东肇庆游击将军改兴都留守司佥书副留守赵弘祚为署都指挥佥事掌云南都司事
  ○新宁伯谭功承卒赐祭五坛有司营葬如葬
  ○丁未敕谕礼部曰朕初即位念守边官军劳苦宜加恩赉尔等其会兵部备查辽东至甘肃缘边一带地方官军实数以闻
  ○礼部进  世宗肃皇帝梓宫发引至祔享仪注一三月初五日太常寺奏斋戒文武百官宿于本衙门致斋三日京城内外禁屠宰至葬毕止禁音乐至祔  庙止敕命大臣一员护丧并领在途诸祭祀敕把总内官及入  皇堂内官内使各衙门俱预定送葬官员姓名以请一初九日遣官以葬期告  天地  宗庙  社稷  上衰服吉  几筵内侍陈酒馔如常仪内导引官导  上诣拜位奏四拜礼奠帛献酒读祝再四拜举哀哀止焚帛祝礼毕初十日遣内官祭告乾清宫门隆宗门思善门并桥归极门午门端门承天门御桥大明门遣太常寺官祭告玉河桥德胜门并桥清河桥沙河安济桥朝宗桥关王庙天将庙灵济宫城隍庙东岳庙真武庙一初九日初十日百官俱衰服晨诣思善门外哭临一初十日晚  上衰服告辞  几筵内侍陈牲醴内导引官导  上诣拜位行礼如前仪次  世庙皇贵妃等妃祭次  皇后祭次  皇子祭次泾简王妃等妃祭次景恭王妃祭次宁安长公主祭次内官内使祭一十一日梓宫发引先期一日司礼监礼部锦衣卫官督执事者设大昇轝于午门里列葬仪午门外至大明门外一  梓宫收急引内侍官陈设酒馔拜位内导引官导  上衰服诣拜位  皇后  皇子及宫眷各衰服就拜位行启奠礼如常仪内导引官导  上于  几筵殿内稍东西向立执事者升彻帷幕等物拂拭  梓宫内侍彻启奠执事官进龙輴于  几筵殿下设真亭神帛舆谥册宝舆于丹陛上内侍官陈设酒馔拜位内导引官导  上衰服诣拜位  皇后  皇子及宫眷各衰服就拜位行祖奠礼如前仪内导引官导  上诣殿上  梓宫前稍东西向立内侍奏请  灵驾进发内侍先捧谥册宝由殿中门出置于舆内次捧神帛由中门出安奉于舆内神帛厢置于后次真亭安置讫内侍捧铭旌由中门出执事官升奉起  梓宫内执事持翣分左右障护  梓宫降殿内侍奏请  梓宫升龙輴执事官奉登龙輴讫以彩色帷幕障饰  梓宫遂启行执翣者仍分列左右内侍擎伞扇侍卫如常仪仗居前用存日所御者谥册宝舆神帛舆真亭铭旌以次先行内导引官导  上由殿左门出  皇后  皇子及宫眷皆哭后随  皇后宫眷哭于帏中  梓宫至午门内内侍奏请  梓宫升大昇轝执事者安奉讫内执事官陈牲醴设  上拜位内导引官导  上诣拜位行遣奠礼如前仪毕内侍奏请  灵驾进发司礼监官率仪卫谥册宝舆等先行  上哭尽哀内侍奏请  上还宫  皇后  皇子及宫眷俱还  梓宫由午门中门出葬仪等以次前行太常寺先设香烛于  太庙中执事官设褥位于香案前  梓宫至端门外少驻导引官导遣官易浅淡服色诣神帛舆前跪太常寺官跪于遣官之左奏请  世宗肃皇帝朝  祖太常寺官兴遣官俯伏兴诣舆捧神帛由庙街左门入至  太庙跪置神帛于褥位兴遣官立于神帛后赞礼赞跪遣官跪太常寺官跪于遣官之左奏  世宗肃皇帝谒辞太常寺官兴遣官俯伏兴行五拜三叩头礼毕遣官跪捧神帛兴仍由庙街左门出至舆前以神帛安奉讫太常寺官跪奏请  灵驾进发遣官易衰服随行  梓宫由承天门大明中门出文武百官俱衰服自大明门步送至德胜门土城外祭毕而还其应执事及各衙门送葬官骑送至  天寿山红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