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05-地理

83-太平寰宇记-宋-乐史-第114页


东南八十里,元四县。本汉阳周县地,属上郡。陈余《与章邯书》曰:“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谓此县也。”后魏置泥阳、惠陟二护军,孝文复置阳周县。隋改为罗川县,因县南罗水为名,属宁州。天宝元年改为贞宁县。桥山:
一名子午山,在县东八十里,黄帝冢在桥山上。《汉志》:“上郡阳周县桥山有黄帝冢”,
《皇览冢墓记》:“黄帝葬桥山。”《史记》:“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于桥山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羣臣葬其衣冠于此。’”罗川水:自彭原县界流入,又曰:“罗山水出罗山。”大陵水:《水经注》云:“大陵、小陵水出巡和南殊川西南,经宁阳城,故《豳诗》曰:‘夹其皇涧。’”陵水,即皇涧也。通圣观:唐开元二十三年八月,玄宗梦羣仙现于罗底,乃诏访焉,于彭原罗川县东王褒村底家庄,有一老人引使者至洞口,见一白兔入穴,遂掘得二十七仙并玉石之象,各题名姓、得道去处,并老人亦一仙之数,以应二十八宿。仍于本县置观曰“通圣”,别塑真容,改县曰“真宁”。要册湫: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封真寜县界要册湫普济王为显圣王。
襄乐县:东八十里,旧二乡今四乡。汉襄洛县地,属上郡。后魏孝文改“洛”为“乐”,
县城本后魏燕州城也。《周地图记》云:“文帝大统十六年置燕州,因筑此城。”后周属北
地郡。隋废郡,而县属宁州。
大延水:《水经注》云:“大延、小延水出油水南延溪,西南流经襄乐县,于延城西二水合流”。油水:《水经》云:“油水与追语川水并出东翟道山,亦襄乐界。”
彭阳县:西八十里,旧二乡今三乡。本汉彭阳县地。后魏于县理置云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为防。隋文帝废防为丰义城;武德二年分彭原县为丰义县,属彭州。贞观元年废州,以县属宁州,其城即后魏云州城是也。开元八年四月割泾州,寻复属宁州。皇朝开宝九年改为彭阳县。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五
宋乐史撰
关西道十一
鄜州、坊州、丹州
鄜州
鄜州:洛交郡,今理洛交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国。秦始皇时地属上郡。汉为上郡雕阴之地。暨晋陷于戎羯,不置州郡,于今防州中部界置杏城镇。后魏太和十五年,
改镇为东秦州;孝明二年,又改为北华州;废帝二年,改为鄜州。因秦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
地,遂于鄜衍立鄜畤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置鄜城郡,其年,自杏城移理于五交城,即今
州理。唐武德元年,改为鄜州领洛交、洛川、三川、伏陆、内部、鄜城六县;二年以内部、
鄜城隶坊州;三年置直罗县;贞观二年置都督府;六年为大都督府;九年复为都督府;天宝
元年改为洛交郡;干元元年复为鄜州。皇朝为保大军节度。
元领县六,今五:
洛交、洛川、三川、直罗、鄜城、坊州割到。
一县割出:
甘泉。入延州。
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二百里,东南至西京九百八十里,东南至长安五百里,东至慈州一百里,南至坊州一百四十五里,西至庆州三百九十里,北至延州一百五十里,东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宁州一百五十九里,西北至蕃部一百八十里,东北至丹州一百一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二百八十。皇朝管户:主八千九百一,客一万二千九百六十八。
风俗:
秦塞要险,地连京师。汉时匈奴频入朔方,故塞外烽火照甘泉,即今渭北九嵏山是也。白翟故地,俗与羌浑杂居,抚之则懐安,扰之则易动,自古然也。
人物:无。
土产:
龙须席、贡。赋麻、布、大黄。出直罗县,今贡。
洛交县:元三乡。本汉雕阴县地,属上郡。雕山在西南,故曰雕阴。魏省上郡。晋为戎狄所居。苻坚时为长城。后魏及周为三川县。隋文帝分三川、洛川县以置此额,取洛水之交故曰洛交,属鄜州。
秦长城:在县东南四十里,因河为塞,《史记》云:“秦将蒙恬所画。”汉武庙:有仙宫城,在今相思川是也。杏城:汉将韩胡伐杏木为栅,以抗北狄。朝那、肤施,《汉书》云:“匈奴南侵至朝那、肤施”,谓此地也。雕山县:地在山阴,故曰“雕阴”。洛交水:在县南一里,洛水交会之所。大塞门川水:在县西北四里。小塞门川水: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白水:按《水经注》云:“白水源出分水岭。”伪夏太后城:在县南三十六里,赫连勃勃闻裕灭姚泓,令其子仪真等守,自将兵入长安,留太后于此,筑城以居之。
洛川县:东六十里,旧三乡,今四乡。本汉鄜县地。后秦姚苌置县,因洛川水以立名。后魏置敷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鄜州,自高槐移于今所。
蒲川水:《水经注》云:“蒲川水东南流入坊州。”
三川县:西南六十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翟道县地。按翟道县在今坊州中部县古城是也。《地理志》:“翟道属左冯翊。”苻秦于县南长城原置长城县,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