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王寺
  亦名仁皇寺,在神光寺右。晋天福三年,闽连重遇伪闽永隆间晋检校太尉封兖国公。建,初名“道深天王院”,后更名“仁王寺”《三山志》:“宋僧修赞始修葺之,中有“横山阁”。《八闽通志》称横山楼。《三山志》:横山阁,张劝有诗。雨花阁、《三山志》。雨花阁,王逵、范亢有诗。后寺废。明洪武间修,寻毁。天顺七年重建,万历间僧真庆修。国朝康熙初又废。南门外茶亭乃仁王寺第一重牌坊,游人点茶于此,因名。宋皇祐初,熙宁初,西南隅两处筑城,茶亭及入寺之径隔于城外,可知初建时地甚袅远。元何中《仁王寺》诗:“天王小精庐,山角临城闉。”只此十字,已状尽小寺之态,当是大筑城后寺地割于城外。宋曾巩《旬休日过仁王寺》诗:“杂花飞尽绿阴成,处处黄鹂百啭声。随分笙歌与尊酒,且偷闲日试闲行。” 元何中《仁王寺》诗:“天王小精庐,山角临城闉。古称藩有雄,异境环相陈。塔影六七枝,瓦缝千万鳞。烟明南台树,潮壮方山津。老僧肯前揖,似与异代人。指点壁间画,修庑行逡巡。观音本自在,维摩妙悲颦。苍然古木荫,寒山若可亲。板扉几尊者,一一皆风神。老僧太息言,劫余偶遗珍。从今几年算,此壁终成尘。余笑谓老僧,子意亦良勤。适见俄已失,当悟无还真。” 明林彦弼《仁王寺避暑》诗:“古木阴阴宝刹幽,言寻河朔共清游。风来亭午浑无暑,雨送微凉却似秋。词客挥毫同雪调,山僧卓锡带云浮。市嚣不到禅栖处,永日相携一散愁。” 王应山《游仁王寺》诗:“飘飘巾舄指烟霞,古刹层崖一径赊。为访禅关入双树,如云法界演三车。引泉洗钵分蔬供,敲石烧铛荐茗芽,共喜寻芳窥色相,珠林片片落天花。” 陈濂《游仁王寺》诗:“寻芳偶到梵王家,为叩真诠听法华。坐引流觞浮竹叶,厨开香积饭胡麻。春深院宇数声鸟,日永庭阶几树花。兴发留题攀绝壁,不妨沉醉落乌纱。” 徐熥《避暑仁王寺憩天秀岩》诗:“结夏依禅窟,松关闭寂寥。摩崖猜古篆,相地徙团瓢。赤日过林尽,红尘到寺销。清凉元有境,人自爱炎歊。” 又《陪屠田叔使君游仁王寺》诗:“钟磬近香台,鸣驺半路回。庄严菩萨界,善信宰官来。合掌缘同结,攒眉禁渐开。山僧能爱客,莲漏不频催。” 洪士英《仁王寺》诗:“祇园同结夏,枕藉白云深。栲栳当门树,旃檀别院林。岩钟微雨翳,山阁暝烟沉。世味坐来淡,新蝉时一吟。” 马欻《仁王寺》诗:仁王名宝刹,法相是旃檀。树老春无叶,香深径有兰。法云如酿雨,慧日不生寒。醉学逃禅者,依然自在观。” 曹学佺《仁王寺》诗:“登山才至麓,最喜得招提。泉出疑浮露,江回似吐霓。云阴交日乱,树色入城低。自顾将行役,新诗试一题。” 陈衎《仁王寺》诗:“城鸦惊客履,幽径寺门深。草坐冷崩石,茶铛香密林。月含山气肃,风入谷音沉。积岁希游迹,重来倍赏心。” 国朝许友《仁王寺即事》诗:“不作人间梦,寻僧过讲堂。编篱斜补径,破衲冷堆床。秋静一犁雨,灯残半寺霜。此身禅定去,鼻观一痕香。” 许珌《仁皇寺》诗:“夕阳城郭静,人语落空苔。乌石寻秋去,黄冠讯菊来。山泉吹杖笠,佛火出楼台。暝色虚无外,天高念酒杯。”
    延祥院
  在山之北,本闽之邮馆。天福五年,王延曦名为永隆院。宋祥符四年,赐额延祥院。按《三山志》:“延祥院本闽之邮馆,王延曦以为永隆院名,以其年号也。绍兴五年,屯驻水军,改为延祥寨。”
    道深寺
  在旧社稷坛侧,建年无考,久废。按:《三山志》:“乌石山社稷坛之侧,有道深寺。”《三山志》记:“道深寺不载创建年月,淳熙时其年月已无可考,则寺之建于宋前可知。”
    闽山保福寺
  在闽山,不知建于何时,后更为“法祥院”。《三山志》作“法祥寺”。建隆三年,镌石观音像,有刻云:“寺虽新号,山则旧名。”是则寺更为院或在建隆之时。唐天宝八载,敕赐乌石山为闽山,寺称闽山保福寺,或建于唐,亦未可知。其更为“法祥院”,诸书又不载年代,或亦晋天福间王延曦建永隆院时更寺为院。光绪七年,苍入居闽山,于方井前穿漾月池,土中柱础殿砖重叠,当是闽山保福寺毁,又建“法祥院”。法祥院毁,废为民居。惟土中所得古钱磁字至嘉定而止,法祥院当毁于嘉定之后。中有光禄吟台、方井、鹤磴、俱详《古迹》。追昔亭、漾月池,详《名胜》。尚有寺地,久入民居,道南祠、育婴堂亦其址也。
    释迦院
  今遗其处。按:《八闽通志》:“释迦院,宋天圣四年建,在乌石。”按《三山志》:“释伽院,州西南,亦名释伽寺,天禧四年置。”
    弥勒寺
  《三山志》:“在释迦寺之东。绍兴二十九年,为洪水漂流,后重建,乾道元年火。”
    大悲院
  见《神解记》。今遗其处。按《闽书》:“有僧常止庐岳三十年,诵大悲神咒。空中言曰:‘功已成矣,可去救人。’后归乡创此”。
    四圣院
  见《神解记》。奉梁武帝、志公和尚、娄约法傅大士。今遗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