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属兖州。按:邾国之地,陆终之子曹姓所封,即今邹县是也。今黄州地亦为陆终之後所封,盖陆终有六子,各为国也。
峄山,一名邹山,在县南二十二里。《禹贡》曰“峄阳孤桐”,即此也。秦始皇二十六年,观礼於鲁,刻石於峄山。晋建武初,兖州寄理山上。洛阳倾覆,郗鉴获归,州乡人士并宗附之,遂共推鉴为主,与千馀家避难於峄山。中宗假鉴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後为石勒所侵逼,鉴率文武自峄山奔下邳。
凫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诗》曰“保有凫、峄,遂荒徐宅”,即此山也。
龚丘县,中。南至州五十里。本汉宁阳县之地,属泰山郡,後汉改属东平国。
高齐文宣帝移置平原县於汉宁阳县城北十七里,今县理也。隋以此县与德州平原县同名,以县东南二十里有龚丘城,遂改为龚丘县,属兖州。
青石山,在县西三十里。後魏有青石山祠,即谓此也。其山都是一大石耳,发地杰立,高四十馀丈,周回三里。上有石池二所,东西行列,有类人工,冬夏澄清,初无耗溢,祈雨辄应,故今古祀之。
故汶阳城,在县东北五十四里。其城侧土田沃壤,故鲁号汶阳之田,谓此地也。
乾封县,上。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齐之博邑,延陵季子齐,子死,葬於嬴、博之。至汉武帝封禅,分嬴、博二县立奉高县,以奉泰山之祀。後魏改博县为博平,隋开皇十七年改博平为博城县。乾封元年,高宗封岳,析长安以置乾封,长安元年废,乃於岱山下改博城县为乾封县,属兖州。
泰山,一曰岱宗,在县西北三十里。
社首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
高里山,亦曰蒿里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徂徕山,亦曰尤来山,《诗》曰:“徂徕之松。”後汉赤眉渠帅樊崇保守此山,自号尤来山老。
汶水,源出县东北原山,西南流经县理南,去县三里。又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浯汶,《述征记》曰:“泰山郡水皆名汶。”按:今县界凡有五汶,皆源别而流同也。
岳庙,在县西北三十里,泰山之南。《郡国志》庙前有柏树,汉武帝所种,赤眉贼斫一树,见血乃止,有岳令掌之。开元十三年冬,玄宗登封泰山。登封之夕,凝氛昏晦,迅风激烈,皇帝出齐宫,露立以请,及明清霁,旗幡不摇。事毕至山下,日光重轮又抱戴,明耀五色。千官称贺,其日大赦,以灵丘昭感,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莱芜县,中。西南至州二百六十里。本汉县也,故城在今淄州东南六十里。
齐灵公灭莱,莱人流播,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後汉范史曾为此县长,百姓歌其清俭,曰:“甑中生尘范史,釜中生鱼范莱芜。”至晋废,後魏移古嬴县於此。贞观元年废入博城县。至长安四年又於废嬴县置莱芜县,取汉旧名也,属兖州。
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山出铁,汉置铁官,至今鼓铸不绝。
曲阜县,上。西北至州四十五里。本汉鲁县,即春秋时鲁国,伯禽所都。其地即古炎帝之墟也。自後或为鲁国,或为鲁郡,而县属焉。高齐文宣帝省鲁郡,仍於鲁城置任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仍移汶阳县理此,属兖州。十六年,改汶阳县为曲阜县。
防山,在县东二十五里。《礼记》曰“孔子既得合葬於防”,即此是也。
寿丘,在县东北六里。皇甫谧以为黄帝生於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
曲阜,在县理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今按:季子台及大庭氏库及县理城,并在其上。
洙、泗二水,东自泗水县界流入,又西南流经县北,分为二流,水侧有一城,为二水之分会也,南为泗水,北为洙水。二水之,即夫子领徒之所居也。
沂水,亦名雩水,源出县东南八里。
泽,俗名连泉泽,在县东九里。鲁僖公牧马之地,《诗》曰“牡马,在之野”,是也。
阙里,在县西南三里鲁城中,北去洙水百馀步。
两观,在县东南五十步。定公二年“雉门及两观灾”,即《家语》孔子戮少正卯之处。
矍相圃,在县西三里鲁城中。
孔子墓,在县西北三里鲁城之北。
灵光殿,鲁王所造,在鲁城内。案《文选》,汉景帝子名馀,封为鲁王,好理宫室,而建此殿。遭王莽乱,宫室被焚,建章皆隳坏,而灵光殿岿然独存。
泗水县,上。西南至州一百里。汉卞县之地,即春秋之虚丁地。隋分汶阳县於此城置泗水县,属兖州。
尼丘山,在县南五十里。叔梁纥祷尼丘山而生孔子。
梁父山,在县北八十里,西接徂徕山。《封禅书》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七十二家。”
龟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诗》曰“奄有龟蒙”,定公十年《左传》曰“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
泗水,源出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四泉俱导,因以为名。
盗泉,源出县东北高径山之阴。《淮南子》曰:“孔子不饮盗泉之水。”
漏泽,在县东七十里。此泽漏穴有五,皆方丈馀,深二丈以上。其泽每春夏积水,秋冬漏竭。将漏之时,居人知之,不过三日,漏水俱尽,先以竹木作薄篱围之,水族山积也。
菟裘故城,在县北五十五里。鲁隐公曰:“使营菟裘,吾将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