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
殷汤陵,在县北四十三里。
解县,次畿。西北至府四十五里。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隋大业二年省解县,九年自绥化故城移虞乡县於废解县理,即今县理是也。武德元年改虞乡县为解县,属虞州,因汉书名也,仍於蒲州界别置虞乡县。贞观十四年,废虞州,解县属河中府。
中条山,在县南二十里。
盐池,在县东十里。
女盐池,在县西北三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盐味少苦,不及县东大池盐。俗言此池亢旱,盐即凝结;如逢霖雨,盐则不生。今大池与安邑县池总谓之雨池,官置使以领之,每岁收利纳一百六十万贯。
熨斗陂,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通路自县东南逾中条山,出白径,趋陕州之道也。山岭参天,左右壁立,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白径岭焉。
永乐县,次畿。北至府九十里。本汉河北县地,周明帝改河北县为永乐县,武帝省永乐县,以地属芮城县。武德二年,分芮城於县东北二里永固堡重置永乐,属芮州,七年移於今理,贞观八年改属。(河中府)
中条山,在县北三十里。
河水,经县南二里。
永乐涧水,源出中条山,经县东二里,又南入河。
五老山,在县东北十三里。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入昴,因号其山为五老山。
绛州,绛郡。雄。开元户八万一千九百八十八。乡一百七十六。元和户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左传》曰:“晋人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遂迁新田。”注曰:“新田,今平阳绛邑县是也。”三卿灭晋,其地属魏,战国时亦为魏地。秦为河东郡地。今州,即汉河东郡之临汾县地也。魏正始八年,分河东汾北置平阳郡,又为平阳郡地。後魏太武帝於今理西南二十里正平县界柏壁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其地属焉。孝文帝废东雍州,东魏静帝复置,周明帝武成二年改东雍州为绛州。
隋大业三年废州,为绛郡。初,义师将西入关,大将军进次古堆,去绛郡十馀里。
通守陈叔达坚守不下,高祖命厨人曰“明日早下绛城,然後食”。乃引兵攻城,自旦及辰,破之。仍置绛郡。武德元年罢郡,置绛州总管,三年复为绛州。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五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九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垣县王屋路四百八十里。东北至晋州一百四十里。南至陕州二百里。东至泽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慈州二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梨,蝎,防风。赋:布,麻。
管县九:正平,太平,万泉,曲沃,翼城,闻喜,绛,稷山,龙门。
正平县,望。郭下。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绛州。
十八年改临汾县为正平县,因正平故郡城为名也。
汾水,东北自曲沃县界流入。
浍水,东自曲沃县流入。
柏壁,在县西南二十里。後魏明帝元年,於此置柏壁镇,太武帝废镇,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周武帝於此改置绛州,建德六年又自此移绛州於今稷山县西南二十里玉壁。按柏壁高二丈五尺,周回八里。
晋祁宫在县南六里。《左传》曰:“石言于晋魏榆。师旷曰‘石不能言,或凭焉。抑又闻之,作事不时,怨ゥ动于人,则有非言之物而言’。於是晋侯方筑祁之宫”。今按宫南有浍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宫西而合。隋末依宫馀址筑堡,今名修义堡。
晋灵公台,在县西北三十一里。《左传》曰“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即此台也。
武平故关,在县西三十里。高齐时置,周平齐废。
晋齐姜墓,在县南九里。申生之母也。
骊姬墓,在县南八里。
太平县,紧。南至州五十里。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後魏太武於今县东北二十七里太平故关城置泰平县,属平阳郡。周改泰平为太平县,因关名。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年改属绛州。
汾水,在县东二十九里。
太平故关城,在县东北二十七里。
白波垒,在县东南十二里。後汉末黄巾贼於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於此筑垒。
子奇垒,在县东三十里。後秦王姚兴遣弟义阳公平字子奇,与征虏将军狄伯支等步骑四万伐魏,攻平阳陷之,遂据柴壁。魏军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败,将麾下三十骑赴汾水而死狄伯支等十将四万人皆为魏所擒。今按此垒西临汾水,垒侧尚有柴村,子奇投汾水,即此处也。
赵盾祠,在县西南十八里。
李牧祠,在县东北十三里。
晋公孙杵臼、程婴墓,并在县南二十一里赵盾墓茔中。
万泉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汾阴县地,属河东郡。又薛通城者,後魏道武帝天赐元年,赫连勃勃僭号夏,侵河外,於时有县人薛通,率宗族千馀家,西去汉汾阴县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之。武德三年,於薛通故城置万泉县,属泰州。县东谷中有井泉百馀区,因名万泉。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属绛州。
曲沃县,紧。西至州五十里。本晋旧都绛县地也,汉以为绛县,属河东郡。
後汉加“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