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可久安。平阳唐尧昔都,愿陛下都之。’於是迁都平阳。”後魏太武帝於此置东雍州,孝明帝改为唐州,寻又改为晋州,因晋国以为名也。高齐武成帝於此置行台,周武帝平齐,置晋州总管。义旗初建改为平阳郡,武德元年罢郡,置晋州,三年为总管府,四年为都督府,贞观六年废府,复为晋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二百五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七百三十里。东南至东都六百二十四里。东北至汾州三百六十里。东至潞州三百九十里。西至慈州二百二十里。东南至泽州四百一十里。
东北至沁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蜡,烛。赋:麻,布。
管县九:临汾,襄陵,神山,岳阳,洪洞,霍邑,赵城,汾西,冀氏。
临汾县,望。郭下。本汉平阳县,属河东郡,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魏置平阳郡,平阳县属焉。隋开皇元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三年罢郡,县属晋州,其年又改平河县为临汾县。
平山,一名壶口山,今名姑射山,在县西八里,平水出焉。《尚书》曰:“壶口治梁及岐。”
汾水,北自洪洞县界流入。
水,今名三交水,东自襄陵县界流入。
尧庙,在县东八里汾水东。
姑射神祠,在县北十三里姑射山东,武德元年敕置。
龙子祠,在姑射山东平水之源。其地茂林蓊郁,俯枕清流,实晋之胜境也。
刘和墓,在县南三十五里。和,元海太子也。
刘聪墓,在县西南十一里。聪,元海第四子也。
襄陵县,紧。西北至州二十六里。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高齐省。周平齐,自临汾县移禽昌县於今理,属晋州。隋大业二年,改禽昌为襄陵,取汉旧名也,县东南有晋襄公陵,因以为名。先是以禽昌名者,後魏禽赫连昌以置县故也。
浮山,在县东南七里。
水,在县北十五里。
黑水,经县北二十五里。
晋贾充墓,在县西南十里。
神山县,中。西至州七十八里。本汉襄陵县地也,武德二年仆射裴寂奏分襄陵县置浮山县,属晋州,因山为名。至三年,因羊角山神人见,又改为神山县焉。
黑山,今名乌头山,在县东四十四里,黑水出焉。
羊角山,在县东南三十一里。
老君祠,在县东南二十里。武德三年,见神於羊角山下,语曲沃县人吉善行曰:“报大唐天子,得圣理一千年。”其年,敕遣通事舍人柳宪立祠,因改县为神山。
丘阳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远县地,後魏孝庄帝置安泽县,属义宁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沁州,大业二年改为丘阳县,因山为名。义旗初建,属平阳郡,武德元年龙郡,改属晋州。
乌岭山,在县东三十里。
千亩原,在县北九十里。周回四十里。
东池堡,在县南三十三里。今堡中见贮义仓,北面绝崖,三面各二丈五尺,周回二里。
洪洞县,望。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杨县,即春秋时杨侯国也,晋灭之,以赐大夫羊舌。汉以为县,属河东郡。魏置平阳郡,杨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义旗初建,改为洪洞县,因县北故洪洞镇为名也。
霍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事具霍邑县。
汾水,自赵城县东流入。
洪洞故城,在县北六里。後魏镇城也,姚最《序行记》曰“周建德五年。从行讨齐师,次洪洞,百雉相临,四周重复,控据要险,城主张元静率其所部肉袒军门”,即此也。
禽昌故城,在县东南二十四里。後魏太武帝禽赫连昌置,因以名焉。
师旷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霍邑县,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彘县也,属河东郡,因彘水为名,即周厉王所奔之邑。後汉顺帝改为永安县,属郡不改。後魏初省,及宣武正始二年又置永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霍邑县,属晋州,因霍山为名。隋末丧乱,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於此。义师之至也,老生陈兵据险,师不得进,忽有白衣老人诣军门曰:“霍山神遣语大唐皇帝,若向霍邑,当东南傍山取路,我当助帝破之。”
遣人视之,果有微道。高祖笑曰:“此神不欺,赵襄子岂当负吾邪!”於是进师,去城十馀里,老生战败,刘宏基斩之,遂平霍邑,置霍山郡。武德元年废郡,复置吕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县又隶晋州。
霍山,一名太岳,在县东三十里。《禹贡》曰“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郑玄注曰“今河东彘县霍太山是也。”
吕坂,在县西南十里。有吕乡,晋大夫吕甥之邑也,吕州取名於此。
汾水,经县西二里。
彘水,出霍山,经县南一里。
普济寺,贞观八年奉诏,以破宋老生,於此置寺。
周厉王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赵城县,上。南至州九十五里。本汉彘县地,即造父之邑也,自汉迄晋不改。
後魏太武帝废。其赵城县,义旗之初分霍邑县置,属霍山郡,因故赵城为名。武德元年废郡,置吕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县属晋州。
汾水,出县西四里。
霍山庙,在县东南三十里霍山上,甚有灵验,贞观五年敕令修理。
汾西县,中。枣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