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铁牛岭,岭旧有铁牛关。 小和山与大和山相连。旧有大寺寨巡检司,今徙于杉关。(上四山俱县西北。) 大里峰在县北二十都。 白云峰 聚云峰(上二峰在三都。) 里人峰在四都。 顿笔峰在八都。状如卓笔。 毫居峰兴龙峰(上二峰在九峰。) 佥竹峰在□□都。(已上七峰俱县西。) 象牙峰在县西南□□都,接邵武县界。一峰屹立,旁有二十四峰,森秀如象牙,邑之来山也。 盘肩岭18在二十三都。东抵县西弋阳县界,西抵江西贵溪县界。山高径险,盘曲而登,故名。 云际岭在二十五都。接弋阳、铅山二县界,路通浙江。(上二岭俱县北。) 乌石岭在兴东。与乌君山接。高二千六百六十丈有奇。 杉关岭19在县西九都。为福建江西之界。 会仙岩岩口有穴,名“石斗”,内方而深,清泉常满。相传宋嘉定间,有醉者亵渎其地,火从斗中烈焰四起。岩上有桃,实丹色,熟时即坠,人莫能得。 黄茅岩有石楼20七重,高下相连,后有石壁,水自穴去21。岁旱,乡人常祷雨于此。 七仙岩高入云际。(上三岩在县北二十二都。) 乌洲在县东二里。又名月洲。当西北二溪合流之会。 杭川俗名大溪。发源自六都极高岭,分水至四都,合杉岭、止马诸水,曰西溪;至县治西,纳杭溪与徐源诸水,曰杭川;至县北乌洲,与北溪合,曰交溪。又东南流三十里,入邵武县界。《大明一统志》:“府城西北有麀溪。”旧志载于县境,而云疑即西溪之源。详见《邵武县志 山川》。 北溪源出县北二十五都云际岭,会二十四都诸涧水。 县溪诸滩 交溪滩。当西北两溪之合。 龙孔滩。(上二滩在县东。) 黄龙滩。在县西北一里。 搪石滩。在一都。怪石攒矗,飞流迅激,水涸则舟不能进。 雷公滩。在四都。滩声若雷,舟行者止此。(上二滩俱县西。) 锡杖泉在十六都崇安寺后。 过夏泉在二十七都招禅寺西。(上二泉俱县西。) 七星井县治有井曰庙前,在县东张王庙前;曰司前,在建宁道前;曰澄清,在澄清坊;曰县前,曰八角,在卓行坊;曰五通,在五通庙前;曰光禄,在光禄坊。凡七,因命曰“七星井。” 六角井在县北种德坊。 城隍井在县治南城隍庙内。 杭头井在县西北杭头市。有二井。

      兴化府

莆田县
  乌石山旧在府城东北,国朝洪武十二年辟城,围其半于城内。上有东岩寺并石浮屠。山半石岩二处,元人俱有刻字:一曰“左丞雨”,一曰“右丞雨”,盖纪当时左丞、右丞祷雨有验,但其旁刻细字,俱苔藓蔽蚀,不知所纪为何人也。山之东北隅,有唐大理司直陈墓。古谶云:“乌石山前,官职联联。”自唐以来,林、陈、方、黄、宋、刘、王、郑、李九大姓世居之。 北亭山在府治东北下。旧有将迎亭。 陈岩山在府治北常泰里。山峰三迭,如云飞、如髻鬟。俗传古有陈姓者隐于此,故名“陈岩”。亦名“陈仙山。”山之顶峰峦攒矗若莲花,又名“莲花峰”,亦名“九华山”。 石洞。在陈岩山上,广可数丈,旁有巨人迹。 石茶灶。石棋枰。 琉璃院。 桃花坞。 燕子洞。 仙篆石。巨石坦平,文迹纵横若篆书。宋方翥诗:“虫文鸟篆不可识,如读嵝神禹碑。” 粘蠔石。山高数百丈,距海七十里,今山顶有石壕山“,粘壳犹在。方翥诗:“累累蠔山着石面,此非所有能无疑?细看大石深孔窍,舟人操篙迹犹遗;乃知此上千载前,汹涌尚作海渺。蛟龙鱼鳖占窟宅,不省造化能密移。” 淘金井。山之麓,井深才二尺,泉甘而清。旧传陈仙于此淘金云。 壶公山山有八面,高耸千余仞,郡治正对之山。形方锐如圭首,峙立如展屏,秀特端重,盖郡之镇山也。旧经云“昔有隐者遇一老翁于绝顶,忽见宫阙台殿,似非人间。翁曰:“此壶中日月也。”后人因以壶公名山。宋朱文公经莆,望见壶山,曰:“莆人物之盛,皆兹山之秀所钟也。”唐翁承赞诗:“井邑斜连北,蓬瀛直倚东。秋高岩溜白,月出海波红23。”黄滔诗:“日月中时近,龙蛇蛰处腥24。”宋刘克庄诗:“斫木人多山渐瘦,结庵僧去石谁眠。鸟归半岭衔斜日,樵返疏林起暮烟。”国朝黄耕诗:“湿云将雨归深洞,古树号风撼怒涛。” 蟹井。在山顶。泉出石穴中,其脉通海,视潮盈缩。中有双蟹。岁旱,县大夫率诣祈祷,以茅叶引之,置缶中迎归,即雨。宋通判刘子翚诗:“穴泉类蹄涔,幽灵隐其涯。仿佛小双螯,控御蛟龙随。” 真净岩。在山之绝顶。莆中风物之胜,一览可尽。 灵云岩。在山之阳。上有桃花洞、蘸月池,泉石奇胜,为莆人游赏之地。虎立岩。宋徐思仁云:“李习之谓:凡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为幽,壶山虎丘岩,殆兼有此景。” 盘陀石。 法流泉。 濯缨沼。 石壁峰。 碧溪湾。(已上俱在壶公山,号五奇。) 名山下有名山庙(上二山在胡公里。) 鼓角山在惟新里、壶公山之西。宋吴世延诗:“白水一陂浮鹭背,青苗干珑25迭虬鳞。” 石梯山峻峭如梯,其上最宜茶。莆之茶,龟山为上,石梯次之。上有炉峰岩。 浮山上二山在灵川里。(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塔山在莆田里。旧有石浮屠,后圮,国朝建烽燧于其上。 双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