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湼槃谶3曰:“吾居尔室,干戈永息;尔居吾穴,衣冠不绝。”后尝两易为僧舍。又曰:“二百年后,异姓同光。”今林氏同居焉。 翘足山自留仙山发脉,以至于此。(上二山在永兴里。) 柳峰山自东南望之,其形如帽;自正南望之,其尖如笔。 九龙山山分九支,与铜鼎山对峙。 牛歇亭山王迈家其南。 照船山其山秀拔,登其巅,望见南海。 鸿渐山山秀丽可观。 锦屏山风亭市居人。延迤其下。(上六山在连江里。已上十四山俱县南。) 鸡子城山昔越王筑城其上,旧经云:“灵异非人力所为。”又有彭城,相去不远,遗址并存。 昆仑山大溪之南。二峰圆整秀拔。山之巅有蟹井,祷雨必应。又有昆仑岩。 龟城山其形如龟,故名。(上三山在常德里。) 石鼓山在永兴里东渡溪之南。有石如鼓,因名。 东山在沙溪桥之东,其下为严坂。又县东北兴泰里,亦有东山,状如伏龟。 白马山 琼山山之石莹洁如玉,上有盘石,广十余丈,可坐数百人4。(上三山在香田里。已上七山俱县东。) 宝幢山在养志里。东为玉幢峰,西为金貂峰。 诰轴山 南林山 魁岩山 正奏山在大帽峰之前,旧名“精进”,旁有烂柯山,下有大□陂5。 泗洲台山俗传尝有仙人往来其间。又有仙人台。山有天柱峰、大帽峰,其势高大,若展旗然。宋叶颙世居其下。 双桂山双峰峙立,故名。又名“双髻”。(上六山在万善里。已上七山俱县西。) 铜盘山山峰尖锐,其顶坦夷如盘。 九仙山自永福县嶙峋起伏而来,至此耸为一峰。石上涌飞泉,色白味甘。世传汉时有何氏兄弟九人,饮此泉因而上升,故名,东有仙迹石,南有侯坂高平山,唐陈峤世居焉。 高望山旧名高望峰,在九仙山之西,何岭之上。上有石浮图,下有龙潭,南有双髻峰;又有二石,各高数丈,名曰“笏石”。北有仙人台。 古重山在紫洋之东,延袤二十里6。其上为古重岩,旁有石室,深四丈许,广亦如之。又有小石室十余,皆有隙路相通。 玉几山方平如几,其高与九仙山齐。(上五山在常德里。) 石犬山顶有石,状如伏犬。 林洋山 莲花山状如莲花。 银岩山又名“白岩山”,山下有羊山,又有黛蓝山,下瞰清溪,小市数家,水竹映带。 如兰山下有水陆精舍。 双髻山又名双笔峰。 南镇山 福鼎山7与莲花、石所三山峙立。 南湖山8在何岩之西,旧有万安寺。 小岩山中有石门,门中有石镜、石龟、石鼓。 牛岭山 石屏山山下旧有亭。 寻阳山有大山自西北来,峙为三峰:曰大雪、仙台、香炉。又有鸡髻岩、云顶岩、红袍山、笏山、笔架山、烽火山9、大象山、鸾峰10、莲花峰环列左右。循南而东,又有石龟岩、龙须岩、银顶峰。宋知县陈昭度《西轩赋》云:“西涧之水,悬流二千尺,开辟已三百年,初发源于银顶。”即其地也。莲花峰之下有龙潭。云顶岩亦名云顶峰。岩有石室十余处,旧传隐者栖息于此,名旧隐岩。旁有化蟒岩、钓月湾、闻猿洞、眠云阁,有石并峙,对望之如阁。又有漈坑。岩之前有郑氏书堂,西挹其秀。古谶云:“漈坑卿监无人识,云顶山前出状元。”宋乾道中,有部使者过此山,曰:“当生异人。”后郑侨果擢魁,荐官至枢相,是其验也。 高阳山又名谷目11山。崇林蔽翳,居人剢木以识所从出入之路。后人讹传剢木为谷木。宋黄某言:“谷中山小娟秀12,如人之眼目,是其清明处也。”(上十四山在兴泰里。剢考之韵书无此字,疑当作“剥”,又疑当作“掾”。) 蛇湾城山亦号越王城。(已上二十山俱县东北。) 将军山 鼓楼山 北斗岐山 平光山 飞鸟山相传昔有孝子庐墓于此,飞鸟群集,乡人谓孝感所致,因名。郡志“鸟”作乌。 乌石山在乌石溪口。又闻贤里亦有乌石山,陈氏居焉。 大帽山陈次升世居焉。 金鸡山顶有石如鸡,故名。(上八山在善化里。) 梁山旧经云:“平田之中,突起一峰,高插霄汉,其上多神仙窟宅,水旱祷无不应。旧传尝有紫气凝结,经旬不散,邑以祥瑞闻。是时盖梁朝也。故以梁名。” 明山 祥云山 九座山《泉南录》云:“重峦叠嶂之中,巍然高峙,凡九峰,故名。”盘髻峰。亦名凤顶山,在九座院后。旧经云:“八峰环绕,而一山中峙,迥然峭拔,势如盘髻植荀。嘉木异卉,寒暑不改色,盖绝胜之境也。” 栖真岩。院东三百步有石龛,广逾寻丈。旧记云:“山之中有蟒岩,巨蟒族孕其闻。唐僧智广驻锡于此,蟒悉化为石。” 锡杖泉。栖真岩下有浅穴,无水,智广以锡杖叩石,泉忽涌出。 彻云涧。院西三十步,有大涧出于穷山,群石丛萃堆积,水下激石,其声铮然如钟磐环佩。失名氏谏“延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落石旱雷喷13,溅宝春雨细。” 龙潭。彻云涧北上,跻险扪萝,不啻五里,却入涧中。巨石之下,宽余一丈,深二、三尺,水湛而清,旁有阴窦,莫测深浅,岁旱祷应,答如响。 透龙石。潭北有大石,中断如截,旧传尝岁旱,龙蛰其中,智广叱之,透石而去,故名。 大祐山14其山自金华岭而来,伏为平地者里许,乃复突起一峰。(上五山在闻贤里。已上十三山俱县西北。) 金井栏山在常德里。 洪山旧经云:“洪崖崄峻,层峦清洒,相传旧有紫气盘绕,又时闻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