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域志》作“廉溪岭”。
  60 《闽书 方域志》作“陈傅良”。
  61 道光《福安县志 祥异》作“政和中,山寇汤粃率众寇村”。
  62 《闽书 方域志》作“倒油滩”。
  63 乾隆《福州府志 山川》作“李茸”。
  64 为《闽县潮汐志》之误。

卷之十三

  地理
    城 池

福州府
府城
  闽越王故城,在今布政司北二百五步。晋太康三年,始置郡。郡守严高,以旧城险隘,乃图山川形势,以咨郭璞。璞指越王山南之小山阜,曰:“是宜城,五百年当大盛。”遂迁焉。唐中和间,观察使郑镒始修拓其东南隅。文德元年,陈岩复修之。北起小山阜,南至虎节门门外还珠门,东起康泰门,西至宜兴门;又有定安门、清泰门、丰乐门,是曰子城。及王氏据有此土,益加修葺。唐天复元年,王审知于子城外环筑罗城,北起永安门,南至利涉门,东起海晏门,西至丰乐门;又有通津门、清远门、延远门,是曰罗城。梁开平元年,审知又筑南北夹城,南夹城今宁越门东西一带,北夹城自严胜门、遗爱门至迎仙门一带;又有美化门、水部门、井楼门。后归吴越。宋开宝七年,其刺史钱昱复筑东南夹城,南自合沙门而西,至怡山门,东自行春门而北,至汤井门;又有通仙门、船场门,是曰外城。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诏尽隳其城。皇祐四年,复诏郡守曹颖叔渐次修筑,乃自严胜门始甓百五十丈。熙宁元年,郡守章岷请修子城,未及兴工而去。二年,郡守程师孟乃据子城旧基修筑,复增筑西南隅。八年,郡守元积中甃以重甓,密置候楼。绍兴元年,郡守程迈始发石累子城虎节、定安、丰乐、康泰四甕门,设敌楼其上。既而四门尽复旧而敌楼亦随废。淳熙间,子城尚如旧,而罗城则存通津、海晏、延远、永安、安善、清远六门,夹城则存美化、水部、井楼、严胜、遗爱、迎仙六门,外城则存合沙、通仙、行春、汤井、船场、怡山六门。咸淳九年,又增筑外城。元混一天下,城壁复渐堕废。至正十四年,平章陈友定稍缮完之。国朝洪武四年,驸马都尉王恭修砌以石。六年,福州中卫指挥李惠等重加修治,并建楼橹,周而覆之。城高二丈一尺七寸,阔一丈七尺,周围三千三百四十九丈。凡为门七:东门、南门、西门、北门、水部门、汤门、井楼门;为敌楼六十又二;为守宿之铺九十又八;为战屋,以间计之,二千六百八十又四。成化十九年六月,闽大风雨,敌楼、战屋并守宿之铺摧毁殆尽,门楼虽仅存,亦倾欹敝漏,寝以不支。时镇守太监陈道,会巡按监察御史汪奎,及方岳重臣,会计而规划之,借卒于闲羡,募匠于傭顾,取材于商贾之劝分,斥费于公币之余积,渐次缮理,悉复其旧。莆田黄仲昭为记。旧子城、罗城、夹城、外城各有壕,皆自南台东北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入城。其间若大桥、雅俗桥、义和桥、仁爱桥、乐游桥、众乐桥诸水,盖旧子城之壕也;安泰桥、通津桥、去思桥、清远门桥诸水,盖旧罗城之壕也;美化门东西二水,严胜门、遗爱门所经之水,盖旧南北夹城之壕也;通仙门、汤井门所经之水,及洗马桥、乐游桥诸水,盖旧外城之壕也。今城壕深七尺五寸,长三千三百四十六丈。唯城北一段连山,不通水源耳。古云:“龙腰不可凿。”伪闽尝凿之,术者以为不可,遂罢。 小山阜。即今布政司后。 虎节门。旧南门,宋郡守严辟疆更今名,即今澄清坊。 还珠门。旧龟头门,严辟疆更今名,即今镇闽台。 康泰门。旧东康门,宋郡守元绛更今名,即今丽文坊稍西东,察院门之东。 宜兴门,即今登云巷口。 定安门。旧东南门,严辟疆更今名,今开元寺前。 清泰门。即今大中寺门之东。 丰乐门。旧西门外罗城门,严辟疆改名“乐输”,以近都仓也。后拓子城,遂为子城门建炎间改今名,即今定远桥东。 永安门。即今怀安县后永安境。 利涉门。即今安泰桥北。 海晏门。严辟疆名,即今澳桥西。 通津门。旧东南门,严辟疆名“兼济”,沈邈更今名。即今青门楼。 清远门。旧西南门,即今澳门桥北。初以丰乐门为罗城,与清远门接,故中间又有金斗门。 延远门。旧东北门,在今贡院前。 宁越门。旧登庸门,后严辟疆改今名。 严胜门。即今北城之东。 遗爱门。旧名“升山”,宋郡守元绛建。后绛去,父老思之,故名,即今北门。 迎仙门。即今西门。 美化门。即今镇海桥北。 合沙门。吴越名“光顺”,后改今名,即今洗马桥北。 行春门。吴越名“东武”,后改今名,即今东门。 通仙门。在美化门之南。 今东门。即旧行春门。 南门。即旧宁越门。 西门。即旧迎仙门。 北门。即旧严胜门。 汤门。即旧汤井门。 大桥。在虎节门外。 雅俗桥。在清泰门外。 义和桥。今俗呼“定远”,疑此旧名也,在丰乐门外。 仁爱桥。在定安门外。 乐游桥。在康泰门外。 众乐桥。在清泰门外。 安泰桥。在利涉门外。 通津桥。在通津门外。 去思桥。即今澳桥,在通津门外。 洗马桥。在合沙门外。 乐游桥。在行春门外。

镇东卫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