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二十二都”。
  43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二十三都”。
  44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朱武”。
  45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凡三十间”。
  46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长二十六丈六尺”。
  47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靖安都”。
  48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长二十二丈”。
  49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章埠桥”。
  50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永乐十七年”。
  51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灌砧渡”。
  52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福溪桥”。
  53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县北十五里”。
  54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大陶口渡”。
  55 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宋开禧三年”。
  56 民国《邵武县志 水利》“万年桥”条作“盛容”。
  57 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何鹿坑桥”。
  58 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萧诚甫”。
  59 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兴福桥”。
  60 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成化十二年僧普祥重建”。
  61 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青洲渡”。
  62 民国《建宁县志 津梁》作“咬柱”。
  63 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一滩月朗,万木霜飞”。
  64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及乾隆《莆田县志 建置》均谓济龙桥以宋咸淳造,故又称“咸淳桥”。“济龙”、“咸淳”实为一桥,此作两桥,恐误。
  65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及乾隆《莆田县志 建置》均无此项记载,但作“洪武三十三年本府同知徐则敬命僧湘江募建。疏为一十五门,修八十二丈”。
  66 乾隆《莆田县志 建置》作“海堰”。
  67 乾隆《莆田县志 建置》作“佥事胡子肃”。
  68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郑彦光倡”。
  69 “汜”应为“圮”之误。

卷之二十

  食 货
  民惟邦本,而食货则所以养其生、资其用者也。闽地负山滨海,平衍膏腴之壤少,而崎岖硗确之地多,民之食,出于土田,而尤仰给于水利;民之货,出于物产,而尤取资于坑冶。凡是数者,非独民赖以生,而土贡财赋亦由是而出焉。尝考之于史:唐之时,民物犹未甚蕃,故其贡赋亦未甚夥。及王氏僭伪,遂以区区数州之地,而供宗庙百官之费;寻复兄弟相残,分裂割据,百役繁兴,用度不足,乃增田亩山泽之税,至于鱼盐蔬果,无不倍征,民之财力,至是竭矣。宋兴,犹未能尽革。南渡以来,军国之需,皆仰给于江南,供亿繁重,固其宦也。至我国家,稽古立法,贡篚有常,赋入有等,而凡前代一切无名之征,姑尽除矣。《书》曰:“庶土交正,祇慎财赋1。”此有虞之所以盛也。《诗》曰:“大东小东,抒轴其空。”此周室之所以衰也。于此有以见民物之登耗,赋贡之繁简,而世通之隆替系焉,岂细故哉!乃志食货。

    户 口

福州府
〔唐〕
  户三万四千八十四。 口七万五千八百七十六。

〔宋〕
  户三十万八千五百二十九。 口五十九万五千九百四十六。

〔元〕
  户一十九万九千六百九十四。 口

〔国朝〕
  户九万四千五百一十四。 口二十八万五千二百六十五。

闽县
  户二万七十五。 口五万八千四百四十八。

侯官县
  户一万八百五十四,内寄庄八百五十二户。 口二万二千七百一十六。

怀安县
  户八千九百五十七。 口一万九千一百五十三。

长乐县
  户一万六千五百五十。 口五万四千二百六十二。

连江县
  户五千九百有八。 口一万六千八百一十七。

福清县
  户二万一千八百四十八。 口七万八千五百二十三。

古田县
  户七千八十五。 口二万一百一十二。

永福县
  户一千二百一十八。 口三千二百七十三。

闽清县
  户九百有三。 口三千八十二。

罗源县
  户一千九百三十七。 口六千一百八十七。

建宁府
〔唐〕
  户二万二千七百七十。 口十四万二千七百七十四。

〔宋〕
  户一十九万七千一百三十七。 口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七十七。

〔元〕
  户一十二万七千二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