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边鹿迹知何代,洞口榴花镇似春。” 龙首涧。宋许将尝读书于此。治平中,知县陈青刻石,大书曰:“龙首涧”。 神移泉。唐开元中,僧守正以居高汲远,方患之,一夕,泉迸于居侧,旦视旧井,则已涸矣,若神移焉。故名。 文殊岩。岩有古像。 狮子峰。象其形也。熙宁中,程师孟于峰之西涧建亭。建炎三年,嗣濮王仲湜书师孟诗:“亭为新成号狮子,人曾旧隐作龙头。”许将和:“泉近榴花深洞口,亭开狮子旧峰头;八州旗色天边出,三馆芸香海上留。” 涵虚沼。 松垭(垭与坞同)。松极高大,宋初已有之。宋钱昱诗:“僧闲来出世,松老不知年。” 天台井。 灵芝坞。 蛰龙渊。(已上俱在东山)。 圣泉。在东山之上。唐景龙元年,僧怀一始卜居爱同寺西,苦乏水。忽一日,二禽斗踪于地,心异之,杖锡往视,因卓其所,俄有泉涌出。乃砻石环其口,分为两道:南滚者为池,东注者以供浣濯。宋蔡襄有诗,下注云:“涸十余年今复涌,俗传涌则民安。”又江右里亦有东山,西连盘石,东接象岭。山之旁有石洞,豁然明朗,曲折深邃。内有二石,其形如床,名仙石床。 凤丘山有宋尚书彭鹤龄墓。(上二山在瑞圣里。) 长乐山越王时,山间居民梦神人乘白马至此,因谓之白马山。唐天宝中,改今名。武宗时,建白马庙于其上。 茶园山自金鸡山发脉,平田中踊起圆阜,首复蜿蜒南行,其腰为东岳行祠,又南为宝月山。伪闽王延禀为王仁达所败,奔于此。 三昧山脉发于金鸡山之左。(上三山在易俗里。) 饮开山在仁惠里。山有井泉,味极佳,亢旱不涸。山南有大步岭,其西有唐观察使陈岩庙。 新安山跨仁惠、归义二里中。上有石羊,石跪伏石盘上如羊,相传自会稽飞来。 石鳖山在永南里。山枕大江之滨,上有三石,其形如鳖,故名。中有一山。耸起平田,去山南一里许,状若蟠龙,有温泉井。山之左有拏公庙。 玉顶山下有龟屿。 君山山之上有昆仑石室,山之下有马面仙潭。 朏山上有石,其形上大下小,名仙芝石。又有石眼泉。 石山 院迹山有魏国夫人墓。夫人,韩皇后侄女,适帅机张暠。暠,龙图□曾孙也。 迭石山高耸众山之上,挺然独秀。前有灵泉,四时不竭。下临绝壑,巨石周匝,故名。又有迭石绕出其旁,如蟠龙拱护,头角昂然。(上六山在永北里。) 平山在林浦。宋幼主驻兵于此山,因其崎岖而平之,陈宜中题曰:“平山福地。”山前旧有平山阁。 甘泉山中有白泉涌出不竭,其味甘,旧有甘泉寺。(上二山在开化里。以上四十二山俱府城东。) 藤山其脉一起一伏,如瓜引蔓。故名。 鳖头山由藤山发脉,耸起一峰,反顾藤山之后。(上二山在时升里。) 高盖山在仁丰里。闽郡前第三山也。相传汉徐登尝修炼此山。后入永福县,高盖山上升。乡人于此望而祀之,遂缘其名。山有仙人井,在仙坛之上。相传昔有牛堕井中,牧童疾走告其父兄,及至,则牛已出井上。又有青龙池、芦湾洞,洞前有棋盘石。旧有高观堂。 壶屿山在光德里高湖。其山形如倒壶,故名。山之东有一大井,其水清冷,虽亢旱不竭。 横山 惠泽山在横山之南,钓龙台之北。山之西百步许,名曰独山,上有神祀。 钓龙台山山由乌石山一脉蜿蜒起伏,经白马庙,山行数里,至上行尾,崇阜屹立,俯瞰巨潭,台上可坐百余人。旧记云:“越王馀善于此钓得白龙,以为瑞,遂于所坐处筑为坛台,因名曰钓龙台。是时闽人占曰:‘白者金色,兵甲之象。’后馀善果被诛。元陈亮诗:“钓龙遗迹今何处?但见朱门锁石坛。”(上三山在嘉崇里。)梁山在还珠里。一名胡芦山。山上有紫台,乃邦人胜游之地也。 石壁山在西集里。山联岱顶。岱顶之南,峭壁数仞。下有群潭。 东峰山在方岳里。高不亚鼓山,俗呼灰峰鼻。脉连五仙岩。峰顶巨石有仙人迹。 塔峰山方山之别支也。 木屿山连于塔峰,周遭有江,三江、陶江潮汐通焉。(上二山在永庆里。)方山 在清濂里。九鼻东向正北,远望突兀端方,故名,宋太守王逵诗:“众状皆穷险,兹形独檀方。坦夷中砥砺,端正外青苍。上帝围棋局,炎君避署床。回看太行路,更近利名场。”又名虎头山。山之阴有峰隆然,逆驰而西,曰黄岩。岁大旱,乡人祷雨于此。郡治前有山三重,是山峭拔秀碧,又出二山之上。上有阿育王塔,又有古坛、石床、石棋局。石床左右有柑橘木,岁所生特甘。唐天宝中,敕号甘果山。 浮峰山在光俗里。俗云海潮盈则浮,故名。西有山曰筹岐,岐上有乌石岩。岩之东有王壶山,上有三台石,相传此石自武夷山飞来。山之别支有文笔山,大江环绕其下。 九龙山在至德里狂牛岭上。高插天表。 清凉山在归仁里,中有仙迹岩,一名法水岩。相传尝有神仙游岩中,倾盂水于地,至今其迹尚存,苔亦不蚀。 城门山山之上有鳌顶峰,峰之东有魁星岩,宋侍郎郑湜尝居其下。峰之中有飞来石,石之西有龙观井。峰之下有宋省元林执善宅。 石几山 大翁山 傅坑山 前有大圆石,俗号金鹅覆卵。(上四山在永福里。) 大象山其山高耸插天,为城南大障。 西峡山脉由大象山而分。山之下即西峡江。 文殊山亦由大象山而分,高百余丈。 珠山其脉发于大象山。周